Tuesday, July 31, 2007
一張改變世界的地圖
兩百多年前﹐在英國的牛津郡﹐有一名被鐵匠收養的孤兒﹐二十年來﹐與化石為伴﹐一個人在桌上埋頭苦幹﹐油燈一點微弱之光﹐在訴說著一張紙的故事﹐無限大的創意﹐加上百折不朽的堅毅精神﹐造就了威廉.史密(William Smith)的前無古人 --- 一張製作經年﹐別具匠心的英國地圖﹐是地質學作為後世科學研究的發源地﹐也是人類當今得以廣泛開採天然資源的靈感源泉﹐雲徹斯特(Simon Winchester) 這本<<改變世界的地圖>> (The Map that Changed the World)﹐帶領讀者穿梭十九世紀的英倫海峽﹐尋找這位鮮為後人認識的絕頂天才。
Sunday, July 29, 2007
失憶的戰士 (Living Unknown Soldier)
戰後餘生﹐一家團聚﹐從此過著和平安逸的生活﹐舉國上下歡欣慶祝﹐凱旋而歸的衛國戰士擁著妻兒﹐灑下感恩的笑淚﹐念得上蒼悲憐﹐才得以倖存。一個大團圓的結局﹐從來最合港澳觀眾口味。歷盡浮劫﹐人更應珍惜現在﹐但假若軀體活著﹐前塵往事的記憶﹐卻早隨連綿戰火的餘氳﹐化作一縷淡淡青煙﹐那末餘生的價值﹐又該如何定義? 作者納挪亞(Jean-Yves Le Naour)﹐以史家慣用的手法﹐以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小故事﹐道出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很多被世人遺忘了的傷痛﹐撫今追昔的字裡行間﹐勾勒出納挪亞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淚下’之身影﹐心神都給攝住了﹐掩卷後不禁無言。
一九一八年的法國﹐凝霜掛雪﹐銀裝素裹。原野上那綿軟的厚厚積雪﹐覆蓋了每一寸給戰火摧殘過的大地﹐也將書中主角馬近(Mangin)的記憶﹐封存在過去那陌生的瞬間。根據一九三五年法國一份晚報記載﹐一九一八年二月一日﹐在里昂的一個火車站發現了在月臺上游蕩的馬近﹐他來歷不明﹐也局部失憶﹐他離奇的身世﹐旋即引起報界對他的興趣﹐‘活著的無名士兵’(Living Unknown Soldier)的稱號﹐也由此而來。他的餘生﹐基本上活在一個沒有記憶的國度裡﹐儘管多年來不少人欲跟馬近相認﹐卻始終徒勞。一九四二年九月十日﹐馬近在巴黎的一間精神病院遽然而逝。千山獨行﹐沒人相送﹐提早拋下了今生的愛恨情仇﹐孑然一身﹐瀟灑上路﹐ 是一種教人悲欣交集的小小福氣。
納挪亞筆下的法國﹐如蒙上了薄薄的一層歷史的煙灰﹐輕拭一下﹐呈現眼前的﹐是失落在戰爭與和平之間的一闕輓歌。其實﹐‘馬近’只是一個身份識別的符號﹐方便法國當局將 ‘他’ 的資料和照片﹐發送到全國的報紙上刊登。 一些由老兵組成的組織義薄雲天﹐自製大量尋人啟事的單張﹐並張貼於法國的大街小巷。許多個星期以後﹐‘他’一度被成千上百的國人誤認為在一戰時失蹤的兒子﹐丈夫﹐父親或兄弟。從一九一四至一九一八年間﹐法國為抵擋德國的入侵﹐全體軍民奮勇迎戰﹐為保家國﹐十分之一的法國人口壯烈犧牲或失蹤﹐當中包括約二十五萬名下落不明的士兵。正當親人生死未卜之際﹐‘他’的出現﹐一時間暖和了很多法國人的心﹐一封又一封的信闌如瑞雪飄至他身處的一間位於羅特的精神病院。一陣寒風﹐卻又把一串又一串對摯愛的思念和牽掛﹐投送到絕望的空靈幽谷裡。親人音訊依舊杳然﹐比遲來的噩耗更讓人割心。
馬近的出現﹐牽動了無數法國人的思緒﹐他們始終無法承受失去至親之痛。納挪亞以不少篇幅﹐細膩描繪出那一份無止境的盼待﹐如何為在世的家眷帶來比千刀萬剮還要難受之痛﹐有些老婦因憶子成狂﹐執意要領回馬近﹐更為當時的法國司法部門帶來不少的煩惱。有一份法國報章記錄了一對父母看見馬近時的一面之詞:
“Once he came in I had no hesitation. A mother doesn’t make mistakes. It was my son…I asked to see two scars on his arms…the two scars were clearly visible. Therefore there was no more doubt. I was in the presence of my dear vanished son.”
憑著一份執著﹐記憶中兒子臂上的兩道傷疤﹐以及懷胎十月母子曾骨肉相連的血緣感應﹐直覺再加上一點點的癡狂﹐驅使那一位母親毫不猶豫地認定﹐眼前的馬近是她的兒子﹐而真相呢? 報道的結尾道出了真相: ‘吾等誠心盼望偉特.比萊爾見報後盡早跟家人團聚。’ 比萊爾並非馬近﹐老婦一場歡喜一場空。家破人亡﹐在亂世中﹐是如此的家常便飯﹐而在太平盛世﹐都市人營營役役﹐同一屋簷下﹐各有各忙﹐聚少離多﹐當夜幕低垂﹐飯桌下的母親早已端好碗筷﹐熱騰騰的菜餚跟飯香﹐卻留不住事忙的孩子﹐出外跟朋友酒肉一番﹐萬家燈火﹐獨賸母親跟電視對坐﹐在物慾橫流的盛世中﹐也是如此的家常便飯。
一九一八年的法國﹐凝霜掛雪﹐銀裝素裹。原野上那綿軟的厚厚積雪﹐覆蓋了每一寸給戰火摧殘過的大地﹐也將書中主角馬近(Mangin)的記憶﹐封存在過去那陌生的瞬間。根據一九三五年法國一份晚報記載﹐一九一八年二月一日﹐在里昂的一個火車站發現了在月臺上游蕩的馬近﹐他來歷不明﹐也局部失憶﹐他離奇的身世﹐旋即引起報界對他的興趣﹐‘活著的無名士兵’(Living Unknown Soldier)的稱號﹐也由此而來。他的餘生﹐基本上活在一個沒有記憶的國度裡﹐儘管多年來不少人欲跟馬近相認﹐卻始終徒勞。一九四二年九月十日﹐馬近在巴黎的一間精神病院遽然而逝。千山獨行﹐沒人相送﹐提早拋下了今生的愛恨情仇﹐孑然一身﹐瀟灑上路﹐ 是一種教人悲欣交集的小小福氣。
納挪亞筆下的法國﹐如蒙上了薄薄的一層歷史的煙灰﹐輕拭一下﹐呈現眼前的﹐是失落在戰爭與和平之間的一闕輓歌。其實﹐‘馬近’只是一個身份識別的符號﹐方便法國當局將 ‘他’ 的資料和照片﹐發送到全國的報紙上刊登。 一些由老兵組成的組織義薄雲天﹐自製大量尋人啟事的單張﹐並張貼於法國的大街小巷。許多個星期以後﹐‘他’一度被成千上百的國人誤認為在一戰時失蹤的兒子﹐丈夫﹐父親或兄弟。從一九一四至一九一八年間﹐法國為抵擋德國的入侵﹐全體軍民奮勇迎戰﹐為保家國﹐十分之一的法國人口壯烈犧牲或失蹤﹐當中包括約二十五萬名下落不明的士兵。正當親人生死未卜之際﹐‘他’的出現﹐一時間暖和了很多法國人的心﹐一封又一封的信闌如瑞雪飄至他身處的一間位於羅特的精神病院。一陣寒風﹐卻又把一串又一串對摯愛的思念和牽掛﹐投送到絕望的空靈幽谷裡。親人音訊依舊杳然﹐比遲來的噩耗更讓人割心。
馬近的出現﹐牽動了無數法國人的思緒﹐他們始終無法承受失去至親之痛。納挪亞以不少篇幅﹐細膩描繪出那一份無止境的盼待﹐如何為在世的家眷帶來比千刀萬剮還要難受之痛﹐有些老婦因憶子成狂﹐執意要領回馬近﹐更為當時的法國司法部門帶來不少的煩惱。有一份法國報章記錄了一對父母看見馬近時的一面之詞:
“Once he came in I had no hesitation. A mother doesn’t make mistakes. It was my son…I asked to see two scars on his arms…the two scars were clearly visible. Therefore there was no more doubt. I was in the presence of my dear vanished son.”
憑著一份執著﹐記憶中兒子臂上的兩道傷疤﹐以及懷胎十月母子曾骨肉相連的血緣感應﹐直覺再加上一點點的癡狂﹐驅使那一位母親毫不猶豫地認定﹐眼前的馬近是她的兒子﹐而真相呢? 報道的結尾道出了真相: ‘吾等誠心盼望偉特.比萊爾見報後盡早跟家人團聚。’ 比萊爾並非馬近﹐老婦一場歡喜一場空。家破人亡﹐在亂世中﹐是如此的家常便飯﹐而在太平盛世﹐都市人營營役役﹐同一屋簷下﹐各有各忙﹐聚少離多﹐當夜幕低垂﹐飯桌下的母親早已端好碗筷﹐熱騰騰的菜餚跟飯香﹐卻留不住事忙的孩子﹐出外跟朋友酒肉一番﹐萬家燈火﹐獨賸母親跟電視對坐﹐在物慾橫流的盛世中﹐也是如此的家常便飯。
Saturday, July 28, 2007
以客為尊
書接上回﹐話說當今有志辦學之 "菁英"﹐思前人所未曾思﹐想前人所未曾想﹐奇思妙想﹐各式其式﹐教人大開眼界﹐更有云 "以客為尊﹐辦學之道"也。驚聞平地一聲雷﹐汝平生最好新奇之事﹐"騎呢" 之物﹐登時作搖頭晃腦﹐略有所思狀﹐小生願聞其詳﹐高人亦不吝賜教﹐皆大歡喜也﹐問: "何以當下對子女事必躬親的家長們﹐在高人眼中﹐會以顧客視之?" 高人曰: "新時代要有新思維﹐現今辦學有如營商﹐競爭之激烈﹐ 非外人所能了解﹐學府也好應該多聽聽家長們的意見﹐提高教學質素﹐我們責無旁貸! "
"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 高人吊詭之邏輯﹐言詞之閃縮﹐無從解釋教育生態變酸了之事實﹐ 一系列之問題﹐有待深入探討。首先﹐家長於學府﹐是否有如顧客於商店﹐其身份之定位﹐值得深思。 將家長視為顧客﹐背後隱藏了一個假設: 教育純粹商品服務﹐買賣雙方可以完全感情絕緣﹐賣家交貨﹐買家收貨﹐除非貨不對辦﹐否則金錢交易過後﹐彼此已經各取所需﹐也可以事後奉行 "互不相欠﹐互不揪睬﹐互當透明"的 "三不" 政策﹐如此供求定律﹐放諸四海而皆準﹐多年來也吸引不少內地同胞及港客﹐振興本地 "娛樂事業一條龍" 之國際性服務行業﹐創造一個又一個經濟崛起之神話。一眾教育 "菁英"﹐是否因近年特區天氣反常﹐導致頭暈身罊﹐心律不齊﹐言行惹笑﹐兼面目模糊﹐此凌亂之病象﹐乃 "間竭性腦部缺氧思維短路症候群"之先兆﹐"菁英"們﹐切記保重身體啊!
若襄王有心﹐神女亦有夢﹐一段姻緣就此締結﹐作育英才﹐讓小孩在健康的教育生態下茁壯成長﹐需要家長教師雙方配合﹐孤掌難鳴﹐任何一方無故缺席﹐失責難免﹐育人之重任﹐也勢難完滿。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乃一眾父母畢生最大的心願﹐大部分港澳家庭奉行‘一個起﹐兩個止’之生育政策﹐由來已久﹐在此不贅。已為人父人母的一代﹐或許自幼受盡庭訓﹐又或深受中國傳統倫理觀念影響﹐主觀地認為‘君臣父子’那一套早已過時﹐小時候受了父母太多無理取鬧﹐抵過無數藤條侍候﹐自然不願自己的孩子受‘苦’, 在鐘擺定律的影響下﹐自然而然地對子女千依百順﹐衣食住行﹐一切以小孩為先﹐父母的傳統地位受嚴重威脅﹐餘波不時禍及學府﹐教不少熱心教育工作之士頭痛不已﹐這引伸到另一個有趣問題: "家長之意見﹐跟教學質素﹐有甚麼直接之關係? 學府應否對其教學理念﹐方針及措施﹐有其專業之判斷及堅持﹐並擁有最終的‘話語權’? 一切有待下回分解。
"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 高人吊詭之邏輯﹐言詞之閃縮﹐無從解釋教育生態變酸了之事實﹐ 一系列之問題﹐有待深入探討。首先﹐家長於學府﹐是否有如顧客於商店﹐其身份之定位﹐值得深思。 將家長視為顧客﹐背後隱藏了一個假設: 教育純粹商品服務﹐買賣雙方可以完全感情絕緣﹐賣家交貨﹐買家收貨﹐除非貨不對辦﹐否則金錢交易過後﹐彼此已經各取所需﹐也可以事後奉行 "互不相欠﹐互不揪睬﹐互當透明"的 "三不" 政策﹐如此供求定律﹐放諸四海而皆準﹐多年來也吸引不少內地同胞及港客﹐振興本地 "娛樂事業一條龍" 之國際性服務行業﹐創造一個又一個經濟崛起之神話。一眾教育 "菁英"﹐是否因近年特區天氣反常﹐導致頭暈身罊﹐心律不齊﹐言行惹笑﹐兼面目模糊﹐此凌亂之病象﹐乃 "間竭性腦部缺氧思維短路症候群"之先兆﹐"菁英"們﹐切記保重身體啊!
若襄王有心﹐神女亦有夢﹐一段姻緣就此締結﹐作育英才﹐讓小孩在健康的教育生態下茁壯成長﹐需要家長教師雙方配合﹐孤掌難鳴﹐任何一方無故缺席﹐失責難免﹐育人之重任﹐也勢難完滿。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乃一眾父母畢生最大的心願﹐大部分港澳家庭奉行‘一個起﹐兩個止’之生育政策﹐由來已久﹐在此不贅。已為人父人母的一代﹐或許自幼受盡庭訓﹐又或深受中國傳統倫理觀念影響﹐主觀地認為‘君臣父子’那一套早已過時﹐小時候受了父母太多無理取鬧﹐抵過無數藤條侍候﹐自然不願自己的孩子受‘苦’, 在鐘擺定律的影響下﹐自然而然地對子女千依百順﹐衣食住行﹐一切以小孩為先﹐父母的傳統地位受嚴重威脅﹐餘波不時禍及學府﹐教不少熱心教育工作之士頭痛不已﹐這引伸到另一個有趣問題: "家長之意見﹐跟教學質素﹐有甚麼直接之關係? 學府應否對其教學理念﹐方針及措施﹐有其專業之判斷及堅持﹐並擁有最終的‘話語權’? 一切有待下回分解。
Friday, July 27, 2007
新時代﹐新思維?
近年﹐一小撮教育工作者有這麼的一個‘理念’: ‘辦好一間學校﹐最重要以客為先﹐顧客永遠是對的。’閣下腦筋轉慢一拍﹐節奏落後半秒的話﹐還以為是一眾商賈人士在雞尾酒會上﹐侃侃而談一些老掉了牙的營商哲學。就這麼些所謂教育‘菁英’﹐ 談起自己的‘鴻圖大計’時﹐臉不紅﹐氣不喘﹐還裝起一副理直氣壯之道貌岸然相﹐想必孔大人乙己泉下有知﹐必顯靈於山東曲阜之孔廟﹐大吼一聲可怒也。
根據這一眾人等的邏輯﹐以客為先當中的‘客’﹐當然是呼應‘永遠是對’的顧客﹐泛指侍奉子女至上的家長們。 在外國﹐你不難發現﹐許多美式快餐店的工作區﹐總有一塊板﹐上面寫著: '一﹐顧客永遠是對的﹔ 二﹐如果顧客不對﹐請返回第一條規則’。此等美式商業文化﹐套用到某些教育人士的思想醬缸裡﹐竟產生了奇妙的化學作用﹐成了一種不知名的酵素﹐誤以為新時代﹐新思維﹐以商管模式辦中﹐小學﹐必定創意十足﹐在校董會的校務討論上﹐妙語連珠﹐什麼‘打造品牌’﹐‘顧客至上’等等學術套話悉數拋出﹐如此出色之口才﹐不投身保險業﹐也實在太浪費。
有云做人‘最怕改壞名’﹐汝則認為做人‘最怕讀壞書’﹐世無英雄﹐再觀乎當今本地的教育生態﹐大有‘怪風熏得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洲’之嘆。若家長能作顧客待之﹐則學校乃工場也﹐教師﹐生產線上之技工耳﹐學生淪為貨品﹐學校淪為學店﹐並向顧客提供售後服務﹐如有投訴﹐即致電舉報熱線﹐有關方面必定竭誠為您服務﹐跟進並調查生產過程中是否出現人為錯誤﹐一旦發現任何技工之缺失﹐小則照肺﹐大則丟職﹐ 世道如此光怪陸離﹐難怪具經濟能力的有識之士﹐紛紛棄車保帥﹐ 一家大小﹐遠走他方﹐楓葉飄零處﹐少一分愚昧﹐添七分尊重教育之氣息﹐真箇天涼好個秋。
退一萬步來說﹐在教育領域傲視全球的美國﹐有同業推動大學教育商業化﹐捉襟見肘﹐波折重重以外﹐亦留下不少後遺﹐使人不禁要問﹐那些滿肚密圈之本地‘菁英’﹐何以如此信心爆棚﹐自信能開創一套嶄新的辦學模式。前哈佛大學校長伯克一直對所謂‘教學商業化’提出質疑﹐認為學府金錢掛帥﹐以‘客’為尊﹐最終必定以教育之核心價值作代價﹐長遠而言﹐學府喪失教育方針之‘話語權’﹐ 即對所謂‘顧客’言聽計從﹐事必躬親﹐公眾誠信徹底破產﹐師生的歸屬感一落千丈﹐如此置社會責任於不顧﹐‘菁英’們﹐您真的準備好了嗎?
沈思白
根據這一眾人等的邏輯﹐以客為先當中的‘客’﹐當然是呼應‘永遠是對’的顧客﹐泛指侍奉子女至上的家長們。 在外國﹐你不難發現﹐許多美式快餐店的工作區﹐總有一塊板﹐上面寫著: '一﹐顧客永遠是對的﹔ 二﹐如果顧客不對﹐請返回第一條規則’。此等美式商業文化﹐套用到某些教育人士的思想醬缸裡﹐竟產生了奇妙的化學作用﹐成了一種不知名的酵素﹐誤以為新時代﹐新思維﹐以商管模式辦中﹐小學﹐必定創意十足﹐在校董會的校務討論上﹐妙語連珠﹐什麼‘打造品牌’﹐‘顧客至上’等等學術套話悉數拋出﹐如此出色之口才﹐不投身保險業﹐也實在太浪費。
有云做人‘最怕改壞名’﹐汝則認為做人‘最怕讀壞書’﹐世無英雄﹐再觀乎當今本地的教育生態﹐大有‘怪風熏得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洲’之嘆。若家長能作顧客待之﹐則學校乃工場也﹐教師﹐生產線上之技工耳﹐學生淪為貨品﹐學校淪為學店﹐並向顧客提供售後服務﹐如有投訴﹐即致電舉報熱線﹐有關方面必定竭誠為您服務﹐跟進並調查生產過程中是否出現人為錯誤﹐一旦發現任何技工之缺失﹐小則照肺﹐大則丟職﹐ 世道如此光怪陸離﹐難怪具經濟能力的有識之士﹐紛紛棄車保帥﹐ 一家大小﹐遠走他方﹐楓葉飄零處﹐少一分愚昧﹐添七分尊重教育之氣息﹐真箇天涼好個秋。
退一萬步來說﹐在教育領域傲視全球的美國﹐有同業推動大學教育商業化﹐捉襟見肘﹐波折重重以外﹐亦留下不少後遺﹐使人不禁要問﹐那些滿肚密圈之本地‘菁英’﹐何以如此信心爆棚﹐自信能開創一套嶄新的辦學模式。前哈佛大學校長伯克一直對所謂‘教學商業化’提出質疑﹐認為學府金錢掛帥﹐以‘客’為尊﹐最終必定以教育之核心價值作代價﹐長遠而言﹐學府喪失教育方針之‘話語權’﹐ 即對所謂‘顧客’言聽計從﹐事必躬親﹐公眾誠信徹底破產﹐師生的歸屬感一落千丈﹐如此置社會責任於不顧﹐‘菁英’們﹐您真的準備好了嗎?
沈思白
Thursday, July 26, 2007
站在史家的肩膊上笑看風雲變
<<哈里波特>>系列﹐在過去的十年﹐瘋摩整個英語世界﹐作者羅琳妙筆一揮﹐光芒萬丈﹐洋洋灑灑的文字﹐為成千上萬的讀者﹐帶來了一個魔幻奇情之夢﹐一起化身成正義的哈里和妙麗﹐降魔伏妖﹐為民除害。轉眼十載﹐當任務完成了﹐一時之間﹐失落難免﹐當好夢一覺醒來﹐猛然驚覺現世混濁不堪﹐是非黑白界線模糊﹐我們才發現﹐漆黑的夜空﹐月亮給偷走了﹐星星變黯淡了﹐哈里的魔法帚﹐畢竟是屬於Kidults那童心未泯的壺中宇宙﹐卻無助心智發展遲緩的‘偽成人’﹐更深刻地了解真正的天堂與地獄。 天使與魔鬼﹐不在任何的異度空間﹐只一直潛伏於人性的兩面﹐人類的文明和福祉﹐數千年來﹐皆端賴於帝皇將相在關鍵時刻如何抉擇﹐要戰爭﹐還是和平﹐古今的歷史學家都將其一一紀錄。
近年英語世界的出版業﹐除了<<哈里波特>>和<<達芬奇密碼>>的出版商賺得眉開眼笑以外﹐一些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軍事歷史書籍﹐暢銷程度亦不遑多讓﹐成績之好﹐教許多人感到意外﹐軍事歷史學家比華(Antony Beevor)的著作如<<柏林陷落1945>>(Berlin - The Downfall 1945)和<<史太林格勒>> (Stalingrad)近年榮登非小說類暢銷書前列﹐並屢獲好評。西方輿論及分析認為﹐比華的作品大受歡迎﹐其文筆了得﹐字裡行間盡現大歷史的氣魄是主要原因﹐首度披露蘇聯戰時的密件也是賣點之一﹐打破一般歷史書的敘事方式﹐從小人物的經歷看大時代的動蕩亦為他帶來不少的掌聲﹐他從軍生涯的閱歷﹐更加強了作品的可讀性。有人從歷史軍事書籍熱賣的角度看﹐認為此類作品的讀者群以中年人為主﹐他們有感在此亂世﹐英雄無覓﹐庸才如布殊之流主宰著大半個地球的命運﹐重溫二戰時期﹐橫空出世的梟雄如何鬥智鬥力﹐左右世界大局﹐不啻是一種‘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冀盼﹐也希望從了解二戰始末的過程中﹐悟出一點生命的真諦。
英國向來盛產歷史學家﹐其尊重歷史之獨立性﹐教人欽佩﹐是真正做到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學術精神。著書立說﹐並不完全為了爭名逐利﹐想到現代文明來之不易﹐人類更有責任﹐以科學理性的態度﹐審視過去﹐勇對未來。 無獨有偶﹐近代中國歷史學家翦伯贊曾言廿四史乃帝王本紀: ‘任何人﹐不管他的理由如何﹐只要反對這個神聖﹐他就被指為叛逆﹐為盜賊.....像這樣今日叛逆﹐明日帝王﹔今日盜賊﹐明日神聖﹔今日夷狄﹐明日祖宗。以及甲為正統﹐乙為僭偽的胡說﹐充滿廿四史。而且由此而展開‘成王敗寇’的書法。’(翦伯贊著<<史料與史學 >>﹐北京出版社)
是故歷史不需為任何政治勢力發言﹐而史家對任何歷史事件之立場﹐也無關國祚興衰的宏旨﹐騎劫了史實﹐為統治之‘合理性’背書﹐其手段跟阿富汗塔利班無異﹐要真正探求民族之命途﹐要先釋放歷史人質﹐任由民間學者為其斷症療傷﹐慘遭蹂躪的瘀青消退了﹐一國才能真正立於民族強林的不敗之地。
四十五年前﹐英國歷史學家泰勒(A.J.P. Taylor)出版<<第二次世界大戰之源>>(The Origins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甫推出即引起學界哄動﹐學者就泰勒在書中提出的觀點激烈爭論﹐他本人亦一度是同業群起而攻之的目標。總結二戰的始末﹐當時的歷史學者普遍已有基本定論﹐公認德意志等國為戰禍罪魁﹐尤以納粹德國罪孽最為深重﹐而泰勒則認為﹐二戰就此結論﹐有欠公允﹐也有違學問之獨立精神﹐他決定向高難度挑戰﹐他廣泛搜集資料﹐經過無數次的反覆論證和思考﹐泰勒立下此論: 二戰最終爆發﹐成因複雜﹐主要是歐洲列強領袖各自錯判形勢﹐繼而互相牽引﹐加上陰差陽錯﹐各國之間衝突漸生﹐矛盾激化至一發不可收拾﹐才導致戰事最終爆發。要是主觀地認為希特拉早有大舉瘋狂侵略歐洲鄰國之計﹐則立論未免粗疏﹐要研究二戰之源﹐應從一九三九年納粹入侵波蘭前說起﹐而不能一口咬定希特拉是罪魁禍首。
此論一出﹐輿論嘩然﹐有人不留情面﹐對其口誅筆伐﹐討論的焦點都放在泰勒是否同情希特拉﹐遠多於這位平民史家是如何立此所謂犯禁之論 ﹐兩年後的一九六四年﹐泰勒就<<二戰之源>>所帶來的一切風波發表‘再思’(Second Thoughts)﹐就其破格之論纖細解畫。泰勒素以詞鋒銳利﹐才思機智聞名﹐他挑戰從凡爾賽條約到慕尼黑協定的一段所謂歷史公論﹐具先有結論﹐後有論據﹐再成權威之嫌﹐他自問以史實為據﹐行抽絲剝繭之歷史書法﹐若動搖了公論之根基﹐只說明了研究二戰歷史始末之謬誤﹐並不涉及任何關於其個人之政治道德觀之論爭﹐並淡淡然道出其著<<二戰之源>>的心跡: 'I have no desire to win, only to get things right.'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一段歷史的始末﹐其存在本身就提供了多角度的探究空間﹐泰萊這位一代泰斗﹐以一生成就﹐為後世作了最佳演譯。專業的歷史學家﹐儼如一位專業的生態紀錄片攝制人員﹐幼鹿給獅子獵殺了﹐過程中他沒有奮不顧身﹐橫加干預﹐相反﹐他靜觀其變﹐以八毫米長鏡頭紀錄大自然的風吹草動﹐即使鏡頭擺放位置因人而異﹐目的也只有一個﹐盡力還原真相﹐總不會以‘幼鹿假裝覓食﹐實伺機以候﹐獅子殺鹿﹐乃自衛之舉﹐實迫於無奈。’為論。今天的新聞﹐是明天的歷史。還史於民﹐而非先預設政治立場﹐再行粉飾太平之實﹐治史之道﹐也可略作如是觀。
讀歷史的趣味﹐在於想像和投入﹐青年人對歷史提不起勁﹐主觀認為這是一個考記憶力的科目﹐為應付考試﹐才免為其難﹐愈討厭﹐則愈有拉牛上樹之挫敗感。其實﹐凡接觸歷史之人和事﹐只記年份﹐地名和人名等乾巴巴的資料﹐當然沒趣﹐喜歡看小說的人﹐十居其九沒有刻意背誦﹐但隨時可以把故事中的主角配角﹐有如裝飾聖誕樹一樣﹐放在整個故事的主幹和支幹上﹐貌似錯綜覆雜的人物性格關係﹐處理得又簡潔﹐又漂亮。近年英國的一些學者﹐提出一門假設分析(What-if Analysis)之說﹐主張先了解一個故事發生之脈絡﹐再從當中一些人和事的出現與否﹐ 推斷可催生多個結局之任何可能性。實用不足﹐但奇趣有餘。遊戲歷史﹐運用想像力﹐假設自己置身於一九六二年的冷戰時代﹐旁觀手握大權的甘迺迪或赫魯曉夫﹐如何在千鈞一髮之際﹐懸崖勒馬﹐避過一場核戰﹐過程驚心動魄﹐不禁為全人類捏一把汗。一幅波瀾壯闊的畫卷呈現腦海﹐這就是歷史真正之趣。當你閱透古今中外幾度風雲﹐你會從中領悟出一點出世的禪定。殘山剩水﹐書畫之間每多留白處。是寫實﹐還是寫意﹐並不重要。見山是山﹐見山非山﹐見山便是山﹐神遊物外﹐一刻的精神出竅﹐讓你超越了歷史定格那成敗一瞬間。當舔血的纓槍劃破了萬里長空﹐眼前的是一帘月明星稀的浮世繪﹐洗滌心靈﹐是一種澄明的境界。
摩登精神﹐不在如何懂得穿紅戴綠之皮相﹐小城要變身國際城市﹐金光燦爛也許炫目耀眼﹐但要真正神見於形﹐眼光不妨往大潭山以外放﹐在開放之路上繼續摩登。東周列國固然精彩﹐近代史之風起雲湧﹐也同樣吸引。翻看二十世紀這一頁世界歷史的篇章﹐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在過去的一百年﹐出現了許多歷史人物﹐他們個性各異﹐命運安排此中角色人物﹐傾力演出一齣史詩式的戲劇﹐波瀾壯闊﹐高潮迭起﹐正所謂黃山歸來不看嶽﹐嚐過世間稀世珍品﹐風暴裡的溏心﹐自然撩動不起有識之士的一點食慾。 當史家十指一撥﹐歷史的陰霾消散了﹐他手掌一伸﹐把你放在其堅實寬廣的膊胳上﹐雲光流彩﹐繾綣仙凡間﹐在浩瀚的史海游歷馳騁過﹐你自然能夠與巨擘一起笑看風雲變。
近年英語世界的出版業﹐除了<<哈里波特>>和<<達芬奇密碼>>的出版商賺得眉開眼笑以外﹐一些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軍事歷史書籍﹐暢銷程度亦不遑多讓﹐成績之好﹐教許多人感到意外﹐軍事歷史學家比華(Antony Beevor)的著作如<<柏林陷落1945>>(Berlin - The Downfall 1945)和<<史太林格勒>> (Stalingrad)近年榮登非小說類暢銷書前列﹐並屢獲好評。西方輿論及分析認為﹐比華的作品大受歡迎﹐其文筆了得﹐字裡行間盡現大歷史的氣魄是主要原因﹐首度披露蘇聯戰時的密件也是賣點之一﹐打破一般歷史書的敘事方式﹐從小人物的經歷看大時代的動蕩亦為他帶來不少的掌聲﹐他從軍生涯的閱歷﹐更加強了作品的可讀性。有人從歷史軍事書籍熱賣的角度看﹐認為此類作品的讀者群以中年人為主﹐他們有感在此亂世﹐英雄無覓﹐庸才如布殊之流主宰著大半個地球的命運﹐重溫二戰時期﹐橫空出世的梟雄如何鬥智鬥力﹐左右世界大局﹐不啻是一種‘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冀盼﹐也希望從了解二戰始末的過程中﹐悟出一點生命的真諦。
英國向來盛產歷史學家﹐其尊重歷史之獨立性﹐教人欽佩﹐是真正做到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學術精神。著書立說﹐並不完全為了爭名逐利﹐想到現代文明來之不易﹐人類更有責任﹐以科學理性的態度﹐審視過去﹐勇對未來。 無獨有偶﹐近代中國歷史學家翦伯贊曾言廿四史乃帝王本紀: ‘任何人﹐不管他的理由如何﹐只要反對這個神聖﹐他就被指為叛逆﹐為盜賊.....像這樣今日叛逆﹐明日帝王﹔今日盜賊﹐明日神聖﹔今日夷狄﹐明日祖宗。以及甲為正統﹐乙為僭偽的胡說﹐充滿廿四史。而且由此而展開‘成王敗寇’的書法。’(翦伯贊著<<史料與史學 >>﹐北京出版社)
是故歷史不需為任何政治勢力發言﹐而史家對任何歷史事件之立場﹐也無關國祚興衰的宏旨﹐騎劫了史實﹐為統治之‘合理性’背書﹐其手段跟阿富汗塔利班無異﹐要真正探求民族之命途﹐要先釋放歷史人質﹐任由民間學者為其斷症療傷﹐慘遭蹂躪的瘀青消退了﹐一國才能真正立於民族強林的不敗之地。
四十五年前﹐英國歷史學家泰勒(A.J.P. Taylor)出版<<第二次世界大戰之源>>(The Origins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甫推出即引起學界哄動﹐學者就泰勒在書中提出的觀點激烈爭論﹐他本人亦一度是同業群起而攻之的目標。總結二戰的始末﹐當時的歷史學者普遍已有基本定論﹐公認德意志等國為戰禍罪魁﹐尤以納粹德國罪孽最為深重﹐而泰勒則認為﹐二戰就此結論﹐有欠公允﹐也有違學問之獨立精神﹐他決定向高難度挑戰﹐他廣泛搜集資料﹐經過無數次的反覆論證和思考﹐泰勒立下此論: 二戰最終爆發﹐成因複雜﹐主要是歐洲列強領袖各自錯判形勢﹐繼而互相牽引﹐加上陰差陽錯﹐各國之間衝突漸生﹐矛盾激化至一發不可收拾﹐才導致戰事最終爆發。要是主觀地認為希特拉早有大舉瘋狂侵略歐洲鄰國之計﹐則立論未免粗疏﹐要研究二戰之源﹐應從一九三九年納粹入侵波蘭前說起﹐而不能一口咬定希特拉是罪魁禍首。
此論一出﹐輿論嘩然﹐有人不留情面﹐對其口誅筆伐﹐討論的焦點都放在泰勒是否同情希特拉﹐遠多於這位平民史家是如何立此所謂犯禁之論 ﹐兩年後的一九六四年﹐泰勒就<<二戰之源>>所帶來的一切風波發表‘再思’(Second Thoughts)﹐就其破格之論纖細解畫。泰勒素以詞鋒銳利﹐才思機智聞名﹐他挑戰從凡爾賽條約到慕尼黑協定的一段所謂歷史公論﹐具先有結論﹐後有論據﹐再成權威之嫌﹐他自問以史實為據﹐行抽絲剝繭之歷史書法﹐若動搖了公論之根基﹐只說明了研究二戰歷史始末之謬誤﹐並不涉及任何關於其個人之政治道德觀之論爭﹐並淡淡然道出其著<<二戰之源>>的心跡: 'I have no desire to win, only to get things right.'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一段歷史的始末﹐其存在本身就提供了多角度的探究空間﹐泰萊這位一代泰斗﹐以一生成就﹐為後世作了最佳演譯。專業的歷史學家﹐儼如一位專業的生態紀錄片攝制人員﹐幼鹿給獅子獵殺了﹐過程中他沒有奮不顧身﹐橫加干預﹐相反﹐他靜觀其變﹐以八毫米長鏡頭紀錄大自然的風吹草動﹐即使鏡頭擺放位置因人而異﹐目的也只有一個﹐盡力還原真相﹐總不會以‘幼鹿假裝覓食﹐實伺機以候﹐獅子殺鹿﹐乃自衛之舉﹐實迫於無奈。’為論。今天的新聞﹐是明天的歷史。還史於民﹐而非先預設政治立場﹐再行粉飾太平之實﹐治史之道﹐也可略作如是觀。
讀歷史的趣味﹐在於想像和投入﹐青年人對歷史提不起勁﹐主觀認為這是一個考記憶力的科目﹐為應付考試﹐才免為其難﹐愈討厭﹐則愈有拉牛上樹之挫敗感。其實﹐凡接觸歷史之人和事﹐只記年份﹐地名和人名等乾巴巴的資料﹐當然沒趣﹐喜歡看小說的人﹐十居其九沒有刻意背誦﹐但隨時可以把故事中的主角配角﹐有如裝飾聖誕樹一樣﹐放在整個故事的主幹和支幹上﹐貌似錯綜覆雜的人物性格關係﹐處理得又簡潔﹐又漂亮。近年英國的一些學者﹐提出一門假設分析(What-if Analysis)之說﹐主張先了解一個故事發生之脈絡﹐再從當中一些人和事的出現與否﹐ 推斷可催生多個結局之任何可能性。實用不足﹐但奇趣有餘。遊戲歷史﹐運用想像力﹐假設自己置身於一九六二年的冷戰時代﹐旁觀手握大權的甘迺迪或赫魯曉夫﹐如何在千鈞一髮之際﹐懸崖勒馬﹐避過一場核戰﹐過程驚心動魄﹐不禁為全人類捏一把汗。一幅波瀾壯闊的畫卷呈現腦海﹐這就是歷史真正之趣。當你閱透古今中外幾度風雲﹐你會從中領悟出一點出世的禪定。殘山剩水﹐書畫之間每多留白處。是寫實﹐還是寫意﹐並不重要。見山是山﹐見山非山﹐見山便是山﹐神遊物外﹐一刻的精神出竅﹐讓你超越了歷史定格那成敗一瞬間。當舔血的纓槍劃破了萬里長空﹐眼前的是一帘月明星稀的浮世繪﹐洗滌心靈﹐是一種澄明的境界。
摩登精神﹐不在如何懂得穿紅戴綠之皮相﹐小城要變身國際城市﹐金光燦爛也許炫目耀眼﹐但要真正神見於形﹐眼光不妨往大潭山以外放﹐在開放之路上繼續摩登。東周列國固然精彩﹐近代史之風起雲湧﹐也同樣吸引。翻看二十世紀這一頁世界歷史的篇章﹐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在過去的一百年﹐出現了許多歷史人物﹐他們個性各異﹐命運安排此中角色人物﹐傾力演出一齣史詩式的戲劇﹐波瀾壯闊﹐高潮迭起﹐正所謂黃山歸來不看嶽﹐嚐過世間稀世珍品﹐風暴裡的溏心﹐自然撩動不起有識之士的一點食慾。 當史家十指一撥﹐歷史的陰霾消散了﹐他手掌一伸﹐把你放在其堅實寬廣的膊胳上﹐雲光流彩﹐繾綣仙凡間﹐在浩瀚的史海游歷馳騁過﹐你自然能夠與巨擘一起笑看風雲變。
Wednesday, July 25, 2007
1215
十三世紀初﹐世界風雲變幻﹐成吉思汗率領的蒙古大軍﹐金戈鐵馬﹐勇猛無匹﹐以氣吞天下之勢﹐先大舉南侵中原領土﹐再西擴中亞一帶的疆域﹐當時的鐵木真權傾一時﹐獨霸一方﹐絕無非議﹐而同期的歐洲﹐封建主和騎士得教宗英諾森三世首肯﹐以宗教為名﹐行擴張領地勢力之實﹐發動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教廷和封建主一方面戮力搜刮民脂民膏﹐導致地中海一帶生靈塗炭﹐許多人流離失所﹐分散於歐洲的每塊版圖﹐無意間促成了西歐的商業發展﹐商人以創新的發明和劃時代的意念﹐大大改善紡織及漂染技術﹐加上運輸系統漸趨完備﹐修橋補路﹐旨在加快商貿往來的速度﹐一場靜悄悄的和平革命﹐為文藝復興埋下了伏筆﹐也注定改寫人類往後的文明史。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