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不少歷史學者窮大半生功力﹐去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來龍去脈﹐或獨立研究二戰中的關鍵人物的性格與心路歷程﹐卻鮮有學者有系統地分析邱吉爾與希特勒的領導哲學及才能之異同﹐ Andrew Roberts的這本廣受西方輿論好評的書﹐可以滿足讀者的好奇心。
全書的兩大部分﹐分別記述雙雄於一九三九年始﹐至一九四零年以後的對決。 不像一般三流的商管書去教授甚麼領袖應具備三個C四個P五個E之類的一大堆文字垃圾, 羅氏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主軸﹐先貫穿全書的歷史背景﹐再以邱吉爾和希特勒在面對各類事件及危機之時的處理手法﹐來凸顯這兩位不世之才的性格和特質﹐從而揭示兩人超凡的領導才能。
抱著一種超然的態度﹐撇除善惡觀念的道德藩籬﹐去判斷一位領袖的治國方略﹐是看這本書的先決條件。作者以‘有我’之境分析希特勒﹐並認為這位納粹德國的元帥是一位無出其右的天才型領袖﹔ 邱吉爾雄才偉略﹐能言善辯﹐關鍵時刻﹐絕不議而不決﹐決而不行﹐當時的英國﹐也只有他﹐能夠帶領英國走上戰勝之路。誠然﹐烽火時期套用的戰爭邏輯﹐並非戰後的一代所能想像。雙方為了達成各自的戰略目標而造成的傷亡枕籍﹐更加不會成為戰時領袖採取下一步更激烈行動的停火理由。 希特勒的各種惡行﹐人神共憤﹐但戰時的邱吉爾﹐也絕非善類。英國廣播公司曾經制作一部關於邱吉爾的紀錄片﹐片中曾經提及英國得悉可靠情報﹐日軍將會偷襲美國的珍珠港﹐而消息傳到這位戰時首相的耳邊﹐邱吉爾沒作任何通知美國的指示﹐當晚﹐他如常就寢﹐也睡得安然﹐因邱吉爾深信只有美國的介入﹐盟軍才有戰勝的轉機。明白了這位大戰略家的治國作風﹐也就不難解釋為何戰後的英國大選﹐選民唾棄這位二戰功臣﹐而選擇送艾德禮進唐寧街10號。邱吉爾隨後拋出 ‘對一個領袖殘忍﹐是一個偉大民族的表現’之豪情壯語﹐又是何等的氣量!
沒有口才和文才﹐也就沒有出色的領袖。邱吉爾和希特勒兩才兼得﹐也深諳箇中道理﹐是故所有重要的演說﹐兩人皆親自撰稿﹐絕不假手於人﹐寫演說的文膽﹐自然沒派得上用場之地。希特勒更可以說是政治宣傳的大師和先驅﹐如他能擅用影像﹐去展現SS親衛隊勇猛無匹的一面﹔而面對群眾﹐希特勒更深明藝人慣常的技倆﹐如演說前刻意遲到﹐以便提升觀眾期待及興奮的程度﹔演說時七情上面﹐字字鏗鏘﹐抑揚頓挫﹐皆運用得宜﹔在統戰手段方面﹐他祭出當時德國的最大公約數 - 德國人對凡爾賽條約的忿恨和不滿的心理﹐拉邦結派﹐迅即團結全國不同的政治勢力﹐還會乩童上身﹐以不同類型的演說作糖衣包裝﹐去回應不同社會階層的訴求﹐實質軟性推銷自己的法西斯式治國綱領﹐全套戲自編自導自演得如此出神入化﹐難怪羅氏直言﹐只有堅持和魅力﹐不足以成就一個希特勒。
那麼邱吉爾的過人之處又如何呢? 一位曾獲諾貝爾文學獎的首相﹐文治武功﹐同樣出色﹐其多篇經典的演詞﹐佳句紛陳﹐觀乎布殊本人及其幕僚時常愛拾邱翁之牙慧﹐便可明白何謂世無英雄﹐致使 庶子當道之理。
‘誰偷走了我的奶酪?’ 看完了Andrew Roberts這本書﹐這類三流企管書的問題﹐還需要回答嗎?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