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摩登’是緊貼外國潮流的代名詞﹐在追求時尚﹐名廠皮革﹐時款手飾﹐尖端科技產品等各方面﹐港澳分子對其亦步亦趨之心﹐可謂路人皆見﹐表現之出色﹐也早已躋身國際前列。至於對社會文化那一面的潮人潮事﹐沒多少人會選擇瘋狂掃貨﹐於港澳分子而言﹐那些都是跑輸大市﹐不屑一顧的仙股。
在國際視野仍有待開拓的今天﹐好應該放開懷抱﹐探古索今﹐繼續摩登。
Tuesday, March 27, 2007
Monday, March 26, 2007
七嬸話
港澳式的親子教育﹐成事不足﹐偽善有餘。所謂對子女的民主﹐是有選擇性地去倒行逆施。
怎麼說呢?一方面﹐父母盡情放縱孩子對物質的‘黑洞願望’﹐辛苦賺到的血汗錢﹐可以在刷卡的一瞬間消失。另一方面嘛﹐又強迫D細路學哩學嚕﹐又薑又醋﹐對孩子們的真正興趣則視若無睹。家長二話不說﹐報了名再算﹐以培養子女多方面興趣為名﹐實以飽自己於師奶飯局中的虛榮心為實﹐這樣子先斬後亂奏﹐為孩子增添壓力﹐更破壞了子女對父母的信任﹐這又何必呢
要小孩聽從父母教導﹐首先要收回子女多餘的咨詢權。譬如﹐要建立多菜少肉的家庭飲食機制﹐制﹐過份收集孩子的意見﹐健康工程﹐小則延誤擱置﹐大則細路起義成功﹐抗拒均衡飲食﹐從而制造一群高脂高糖的食肉獸﹐長遠而言﹐為政府造成沉重的經濟負擔﹐無他﹐醫療架構要背負龐大壓力嘛。
如果澳門賭業暢旺﹐五十年不變﹐庫房水浸﹐ 當然就皆大歡喜﹔為人父母﹐要為下一代打算﹐居安思危﹐澳門人從未受過什麼加稅之苦﹐固然是福氣﹔但如果今天的小孩子﹐繼續亂食﹐
怎麼說呢?一方面﹐父母盡情放縱孩子對物質的‘黑洞願望’﹐辛苦賺到的血汗錢﹐可以在刷卡的一瞬間消失。另一方面嘛﹐又強迫D細路學哩學嚕﹐又薑又醋﹐對孩子們的真正興趣則視若無睹。家長二話不說﹐報了名再算﹐以培養子女多方面興趣為名﹐實以飽自己於師奶飯局中的虛榮心為實﹐這樣子先斬後亂奏﹐為孩子增添壓力﹐更破壞了子女對父母的信任﹐這又何必呢
要小孩聽從父母教導﹐首先要收回子女多餘的咨詢權。譬如﹐要建立多菜少肉的家庭飲食機制﹐制﹐過份收集孩子的意見﹐健康工程﹐小則延誤擱置﹐大則細路起義成功﹐抗拒均衡飲食﹐從而制造一群高脂高糖的食肉獸﹐長遠而言﹐為政府造成沉重的經濟負擔﹐無他﹐醫療架構要背負龐大壓力嘛。
如果澳門賭業暢旺﹐五十年不變﹐庫房水浸﹐ 當然就皆大歡喜﹔為人父母﹐要為下一代打算﹐居安思危﹐澳門人從未受過什麼加稅之苦﹐固然是福氣﹔但如果今天的小孩子﹐繼續亂食﹐
自由神像的火炬﹐照亮了何方?
鑽石恆久遠﹐一顆永留存﹐多年來﹐這句說話的含金量如何﹐相信從事珠寶首飾業的仝人最為清楚﹐筆者不才﹐鑽石的卡數可否等價交換恆久愛情之類的問題﹐還請各路情聖指點迷津﹐但無數的價值約七十億美元的血鑽﹐多年來直接或簡接換取了安哥拉﹐剛果民主共和國﹐利比亞及塞拉里昂共三百七十萬人的性命﹐卻是鐵一般的事實﹐當中除了涉及軍閥派系鬥爭﹐也揭示了為數不少非洲國家違反《世界人權宣言》及其他國際人權公約中所載的人權標準。
若非洲的人權標準未能符合聯合國的要求﹐以民主自由平等為立國之本的美國又表現如何? 約兩年前﹐國際特赦組織(Amnesty International)的秘書長批評﹐美國在古巴關塔那摩灣設立的監獄﹐是當代的古拉格(Gulag)。言論一出﹐隨即惹起各界爭論。布殊政府反駁﹐認為指控荒謬失實﹔傳媒也湊湊熱鬧﹐左派的紐約時報支持國際特赦﹐右派的華爾街日報則指組織反美。
阿普鮑姆(Anne Applebaum)是研究蘇聯集中營的權威之一﹐曾出版過廣受好評的<<古拉格的歷史>> (Gulag: A History)一書。華盛頓郵報兩年前曾為她發表<<國際特赦的失憶>>一文﹐文中提到﹐建造古拉格的蘇聯﹐缺乏民主自由﹐是一個奧威爾式的<<一九八四>>的國度﹐豈能跟美國的關塔那摩相題並論? 若關塔那摩是古拉格﹐那布殊豈非是史大林﹐美國又豈非是蘇維埃? 文末更一錘定音﹐認定國際特赦已失去其客觀中立的原則。‘權威’一出﹐右派幫閑分子隨即亢奮不已﹐紛紛指責國際特赦‘反美’﹐為某派政治勢力賣命。
這類比喻﹐驟聽起來非常有趣﹐一字一句﹐都充滿著情緒性的細胞﹐也很難相信﹐那些排比的絕句﹐乃出自一個權威之手﹐也可見當所謂知識分子一但當上政治打手﹐變臉技巧之嫻熟﹐是如何的令人嘆為觀止。國際特赦引古拉格的例子借喻關塔那摩﹐確有失當之實。古拉格的存在﹐是史大林要整肅國內的異己﹐而為政治犯而設的人間煉獄﹔關塔那摩則為打擊國外恐怖主義分子而陳列的國防外交櫥窗﹐就作用及歷史背景而言﹐兩者顯然有別。
更重要的﹐是國際特赦模糊了爭論的焦點。若能時光倒流﹐該組織應該把問題聚焦在關塔那摩的人權狀況﹐而非大拋歷史的書包﹐去偷換概念。薑是老的辣﹐觀乎那位‘阿普伯母’﹐深明如何以點數技術性擊倒對手﹐鴻文中也就沒有就此發表任何有力的證據﹐去說明美國當局有否剝奪囚犯的基本人權。
吃了虧﹐學了乖﹐國際特赦最近發表文章﹐未有再提古拉格﹐而是明刀明槍﹐嚴正呼籲美國當局立即關閉關塔那摩監獄。文中指出﹐為了使被拘留者與美國司法系統隔絕﹐布殊政府遂選擇於古巴關塔那摩灣設獄。即使於二零零四年六月﹐美國最高法院指示聯邦法院有權受理被拘留者的上訴﹐但有關的上訴案例﹐卻從未得到任何的司法覆核。 在二零零三年中﹐紅十字會的國際委員會曾到訪該地﹐認為大部份被拘留者的身體每況愈下﹐更有部分囚犯的自殺案件發生﹐呼籲當局正視問題所在。而國際特赦則直斥美國公然違反國際法﹐並反問若類似事件發生在地球的另一角落﹐美國又會否噤聲?
若根據溫飽權即最大人權的說法﹐美國可以說是充分尊重了被拘留者的人權﹐理由是至今仍未聽聞有關他們給餓壞的投訴。世界人權宣言有飽肚乃人權之條款嗎? 好像沒有看到﹐只知道在公民﹐政治﹐權利的部份﹐從第五條到第十一條有以下論述可供參詳:
任何人不得加以酷刑,或施以殘忍的、不人道的或侮辱性的待遇或刑罰﹔
人人在任何地方有權被承認在法律前的人格﹔法律之前人人平等,並有權享受法律的平等保護,不受任何歧視﹔
人人有權享受平等保護,以免受違反本宣言的任何歧視行為以及煽動這種歧視的任何行為之害﹔任何人當憲法或法律所賦予他的基本權利遭受侵害時,有權由合格的國家法庭對這種侵害行為作有效的補救﹔任何人不得加以任意逮補、拘禁或放逐﹔
人人完全平等地有權由一個獨立而無偏倚的法庭進行公正和公開的審訊,以確定他的權利和義務並判定對他提出的任何刑事指控﹔
凡受刑事控制者,有未經獲得辯護上所需的一切保證的公開審判而依法證實有罪以前,有權被視為無罪﹔任何人的任何行為或不行為,在其發生時依國家法或國際法均不構成刑事罪者,不得被判為犯有刑事罪。刑罰不得重於犯罪時適用的法律規定。
去年﹐電影<<通往關塔那摩之路>> (The Road to Guantanamo) ﹐透過描述三名含冤受辱的被拘留者的故事﹐再一次引發西方輿論的辯爭浪潮﹐而Michael Winterbottom更憑此片榮獲2006年柏林影展的最佳導演。回想起2004年米高摩亞憑<<華氏911>>奪得康城影展的最高榮譽金櫚獎﹐某程度上或暗藏了電影節評審們甚至德﹐法兩國對美國外交政策的立場﹐德國總理默克爾曾公開表示﹐關塔那摩不應該再存在了。
有趣的是﹐美國總統布殊於去年六月聲稱有計劃關閉關塔那摩監獄﹐而隨後美國最高法院的判決亦指出﹐美國政府有違國際法﹐但事情當然不會就此劃上句號。誠然﹐布殊政府的表態﹐或外交辭令﹐或由衷之言﹐無論如何﹐任憑國內的右翼勢力如何張狂﹐也得要考慮國內外的政治現實﹐而重新評估關塔那摩在外交政策上的角色。
自由女神自一八八六年始矗立在紐約河﹐百多年來精神解放了多少受過強權欺壓而到美國尋夢的移民。本著自由﹐民主﹐公義的信念﹐歷經幾十代人的不懈努力﹐終造就了今天的盛世強國。極目南眺古巴的關塔那摩灣﹐女神手執的火炬﹐又何時才能為那些仍然過著鐵窗生涯的含冤者﹐送上他們應享的公義與尊嚴之光?
若非洲的人權標準未能符合聯合國的要求﹐以民主自由平等為立國之本的美國又表現如何? 約兩年前﹐國際特赦組織(Amnesty International)的秘書長批評﹐美國在古巴關塔那摩灣設立的監獄﹐是當代的古拉格(Gulag)。言論一出﹐隨即惹起各界爭論。布殊政府反駁﹐認為指控荒謬失實﹔傳媒也湊湊熱鬧﹐左派的紐約時報支持國際特赦﹐右派的華爾街日報則指組織反美。
阿普鮑姆(Anne Applebaum)是研究蘇聯集中營的權威之一﹐曾出版過廣受好評的<<古拉格的歷史>> (Gulag: A History)一書。華盛頓郵報兩年前曾為她發表<<國際特赦的失憶>>一文﹐文中提到﹐建造古拉格的蘇聯﹐缺乏民主自由﹐是一個奧威爾式的<<一九八四>>的國度﹐豈能跟美國的關塔那摩相題並論? 若關塔那摩是古拉格﹐那布殊豈非是史大林﹐美國又豈非是蘇維埃? 文末更一錘定音﹐認定國際特赦已失去其客觀中立的原則。‘權威’一出﹐右派幫閑分子隨即亢奮不已﹐紛紛指責國際特赦‘反美’﹐為某派政治勢力賣命。
這類比喻﹐驟聽起來非常有趣﹐一字一句﹐都充滿著情緒性的細胞﹐也很難相信﹐那些排比的絕句﹐乃出自一個權威之手﹐也可見當所謂知識分子一但當上政治打手﹐變臉技巧之嫻熟﹐是如何的令人嘆為觀止。國際特赦引古拉格的例子借喻關塔那摩﹐確有失當之實。古拉格的存在﹐是史大林要整肅國內的異己﹐而為政治犯而設的人間煉獄﹔關塔那摩則為打擊國外恐怖主義分子而陳列的國防外交櫥窗﹐就作用及歷史背景而言﹐兩者顯然有別。
更重要的﹐是國際特赦模糊了爭論的焦點。若能時光倒流﹐該組織應該把問題聚焦在關塔那摩的人權狀況﹐而非大拋歷史的書包﹐去偷換概念。薑是老的辣﹐觀乎那位‘阿普伯母’﹐深明如何以點數技術性擊倒對手﹐鴻文中也就沒有就此發表任何有力的證據﹐去說明美國當局有否剝奪囚犯的基本人權。
吃了虧﹐學了乖﹐國際特赦最近發表文章﹐未有再提古拉格﹐而是明刀明槍﹐嚴正呼籲美國當局立即關閉關塔那摩監獄。文中指出﹐為了使被拘留者與美國司法系統隔絕﹐布殊政府遂選擇於古巴關塔那摩灣設獄。即使於二零零四年六月﹐美國最高法院指示聯邦法院有權受理被拘留者的上訴﹐但有關的上訴案例﹐卻從未得到任何的司法覆核。 在二零零三年中﹐紅十字會的國際委員會曾到訪該地﹐認為大部份被拘留者的身體每況愈下﹐更有部分囚犯的自殺案件發生﹐呼籲當局正視問題所在。而國際特赦則直斥美國公然違反國際法﹐並反問若類似事件發生在地球的另一角落﹐美國又會否噤聲?
若根據溫飽權即最大人權的說法﹐美國可以說是充分尊重了被拘留者的人權﹐理由是至今仍未聽聞有關他們給餓壞的投訴。世界人權宣言有飽肚乃人權之條款嗎? 好像沒有看到﹐只知道在公民﹐政治﹐權利的部份﹐從第五條到第十一條有以下論述可供參詳:
任何人不得加以酷刑,或施以殘忍的、不人道的或侮辱性的待遇或刑罰﹔
人人在任何地方有權被承認在法律前的人格﹔法律之前人人平等,並有權享受法律的平等保護,不受任何歧視﹔
人人有權享受平等保護,以免受違反本宣言的任何歧視行為以及煽動這種歧視的任何行為之害﹔任何人當憲法或法律所賦予他的基本權利遭受侵害時,有權由合格的國家法庭對這種侵害行為作有效的補救﹔任何人不得加以任意逮補、拘禁或放逐﹔
人人完全平等地有權由一個獨立而無偏倚的法庭進行公正和公開的審訊,以確定他的權利和義務並判定對他提出的任何刑事指控﹔
凡受刑事控制者,有未經獲得辯護上所需的一切保證的公開審判而依法證實有罪以前,有權被視為無罪﹔任何人的任何行為或不行為,在其發生時依國家法或國際法均不構成刑事罪者,不得被判為犯有刑事罪。刑罰不得重於犯罪時適用的法律規定。
去年﹐電影<<通往關塔那摩之路>> (The Road to Guantanamo) ﹐透過描述三名含冤受辱的被拘留者的故事﹐再一次引發西方輿論的辯爭浪潮﹐而Michael Winterbottom更憑此片榮獲2006年柏林影展的最佳導演。回想起2004年米高摩亞憑<<華氏911>>奪得康城影展的最高榮譽金櫚獎﹐某程度上或暗藏了電影節評審們甚至德﹐法兩國對美國外交政策的立場﹐德國總理默克爾曾公開表示﹐關塔那摩不應該再存在了。
有趣的是﹐美國總統布殊於去年六月聲稱有計劃關閉關塔那摩監獄﹐而隨後美國最高法院的判決亦指出﹐美國政府有違國際法﹐但事情當然不會就此劃上句號。誠然﹐布殊政府的表態﹐或外交辭令﹐或由衷之言﹐無論如何﹐任憑國內的右翼勢力如何張狂﹐也得要考慮國內外的政治現實﹐而重新評估關塔那摩在外交政策上的角色。
自由女神自一八八六年始矗立在紐約河﹐百多年來精神解放了多少受過強權欺壓而到美國尋夢的移民。本著自由﹐民主﹐公義的信念﹐歷經幾十代人的不懈努力﹐終造就了今天的盛世強國。極目南眺古巴的關塔那摩灣﹐女神手執的火炬﹐又何時才能為那些仍然過著鐵窗生涯的含冤者﹐送上他們應享的公義與尊嚴之光?
Sunday, March 25, 2007
希特勒與邱吉爾 - 領袖才能大解碼 (Hitler and Churchill - Secrets of Leadership)
多年來﹐不少歷史學者窮大半生功力﹐去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來龍去脈﹐或獨立研究二戰中的關鍵人物的性格與心路歷程﹐卻鮮有學者有系統地分析邱吉爾與希特勒的領導哲學及才能之異同﹐ Andrew Roberts的這本廣受西方輿論好評的書﹐可以滿足讀者的好奇心。
全書的兩大部分﹐分別記述雙雄於一九三九年始﹐至一九四零年以後的對決。 不像一般三流的商管書去教授甚麼領袖應具備三個C四個P五個E之類的一大堆文字垃圾, 羅氏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主軸﹐先貫穿全書的歷史背景﹐再以邱吉爾和希特勒在面對各類事件及危機之時的處理手法﹐來凸顯這兩位不世之才的性格和特質﹐從而揭示兩人超凡的領導才能。
抱著一種超然的態度﹐撇除善惡觀念的道德藩籬﹐去判斷一位領袖的治國方略﹐是看這本書的先決條件。作者以‘有我’之境分析希特勒﹐並認為這位納粹德國的元帥是一位無出其右的天才型領袖﹔ 邱吉爾雄才偉略﹐能言善辯﹐關鍵時刻﹐絕不議而不決﹐決而不行﹐當時的英國﹐也只有他﹐能夠帶領英國走上戰勝之路。誠然﹐烽火時期套用的戰爭邏輯﹐並非戰後的一代所能想像。雙方為了達成各自的戰略目標而造成的傷亡枕籍﹐更加不會成為戰時領袖採取下一步更激烈行動的停火理由。 希特勒的各種惡行﹐人神共憤﹐但戰時的邱吉爾﹐也絕非善類。英國廣播公司曾經制作一部關於邱吉爾的紀錄片﹐片中曾經提及英國得悉可靠情報﹐日軍將會偷襲美國的珍珠港﹐而消息傳到這位戰時首相的耳邊﹐邱吉爾沒作任何通知美國的指示﹐當晚﹐他如常就寢﹐也睡得安然﹐因邱吉爾深信只有美國的介入﹐盟軍才有戰勝的轉機。明白了這位大戰略家的治國作風﹐也就不難解釋為何戰後的英國大選﹐選民唾棄這位二戰功臣﹐而選擇送艾德禮進唐寧街10號。邱吉爾隨後拋出 ‘對一個領袖殘忍﹐是一個偉大民族的表現’之豪情壯語﹐又是何等的氣量!
沒有口才和文才﹐也就沒有出色的領袖。邱吉爾和希特勒兩才兼得﹐也深諳箇中道理﹐是故所有重要的演說﹐兩人皆親自撰稿﹐絕不假手於人﹐寫演說的文膽﹐自然沒派得上用場之地。希特勒更可以說是政治宣傳的大師和先驅﹐如他能擅用影像﹐去展現SS親衛隊勇猛無匹的一面﹔而面對群眾﹐希特勒更深明藝人慣常的技倆﹐如演說前刻意遲到﹐以便提升觀眾期待及興奮的程度﹔演說時七情上面﹐字字鏗鏘﹐抑揚頓挫﹐皆運用得宜﹔在統戰手段方面﹐他祭出當時德國的最大公約數 - 德國人對凡爾賽條約的忿恨和不滿的心理﹐拉邦結派﹐迅即團結全國不同的政治勢力﹐還會乩童上身﹐以不同類型的演說作糖衣包裝﹐去回應不同社會階層的訴求﹐實質軟性推銷自己的法西斯式治國綱領﹐全套戲自編自導自演得如此出神入化﹐難怪羅氏直言﹐只有堅持和魅力﹐不足以成就一個希特勒。
那麼邱吉爾的過人之處又如何呢? 一位曾獲諾貝爾文學獎的首相﹐文治武功﹐同樣出色﹐其多篇經典的演詞﹐佳句紛陳﹐觀乎布殊本人及其幕僚時常愛拾邱翁之牙慧﹐便可明白何謂世無英雄﹐致使 庶子當道之理。
‘誰偷走了我的奶酪?’ 看完了Andrew Roberts這本書﹐這類三流企管書的問題﹐還需要回答嗎?
全書的兩大部分﹐分別記述雙雄於一九三九年始﹐至一九四零年以後的對決。 不像一般三流的商管書去教授甚麼領袖應具備三個C四個P五個E之類的一大堆文字垃圾, 羅氏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主軸﹐先貫穿全書的歷史背景﹐再以邱吉爾和希特勒在面對各類事件及危機之時的處理手法﹐來凸顯這兩位不世之才的性格和特質﹐從而揭示兩人超凡的領導才能。
抱著一種超然的態度﹐撇除善惡觀念的道德藩籬﹐去判斷一位領袖的治國方略﹐是看這本書的先決條件。作者以‘有我’之境分析希特勒﹐並認為這位納粹德國的元帥是一位無出其右的天才型領袖﹔ 邱吉爾雄才偉略﹐能言善辯﹐關鍵時刻﹐絕不議而不決﹐決而不行﹐當時的英國﹐也只有他﹐能夠帶領英國走上戰勝之路。誠然﹐烽火時期套用的戰爭邏輯﹐並非戰後的一代所能想像。雙方為了達成各自的戰略目標而造成的傷亡枕籍﹐更加不會成為戰時領袖採取下一步更激烈行動的停火理由。 希特勒的各種惡行﹐人神共憤﹐但戰時的邱吉爾﹐也絕非善類。英國廣播公司曾經制作一部關於邱吉爾的紀錄片﹐片中曾經提及英國得悉可靠情報﹐日軍將會偷襲美國的珍珠港﹐而消息傳到這位戰時首相的耳邊﹐邱吉爾沒作任何通知美國的指示﹐當晚﹐他如常就寢﹐也睡得安然﹐因邱吉爾深信只有美國的介入﹐盟軍才有戰勝的轉機。明白了這位大戰略家的治國作風﹐也就不難解釋為何戰後的英國大選﹐選民唾棄這位二戰功臣﹐而選擇送艾德禮進唐寧街10號。邱吉爾隨後拋出 ‘對一個領袖殘忍﹐是一個偉大民族的表現’之豪情壯語﹐又是何等的氣量!
沒有口才和文才﹐也就沒有出色的領袖。邱吉爾和希特勒兩才兼得﹐也深諳箇中道理﹐是故所有重要的演說﹐兩人皆親自撰稿﹐絕不假手於人﹐寫演說的文膽﹐自然沒派得上用場之地。希特勒更可以說是政治宣傳的大師和先驅﹐如他能擅用影像﹐去展現SS親衛隊勇猛無匹的一面﹔而面對群眾﹐希特勒更深明藝人慣常的技倆﹐如演說前刻意遲到﹐以便提升觀眾期待及興奮的程度﹔演說時七情上面﹐字字鏗鏘﹐抑揚頓挫﹐皆運用得宜﹔在統戰手段方面﹐他祭出當時德國的最大公約數 - 德國人對凡爾賽條約的忿恨和不滿的心理﹐拉邦結派﹐迅即團結全國不同的政治勢力﹐還會乩童上身﹐以不同類型的演說作糖衣包裝﹐去回應不同社會階層的訴求﹐實質軟性推銷自己的法西斯式治國綱領﹐全套戲自編自導自演得如此出神入化﹐難怪羅氏直言﹐只有堅持和魅力﹐不足以成就一個希特勒。
那麼邱吉爾的過人之處又如何呢? 一位曾獲諾貝爾文學獎的首相﹐文治武功﹐同樣出色﹐其多篇經典的演詞﹐佳句紛陳﹐觀乎布殊本人及其幕僚時常愛拾邱翁之牙慧﹐便可明白何謂世無英雄﹐致使 庶子當道之理。
‘誰偷走了我的奶酪?’ 看完了Andrew Roberts這本書﹐這類三流企管書的問題﹐還需要回答嗎?
Thursday, March 22, 2007
紅色的創意
世人難以明瞭﹐有一種鑰匙﹐在另一把心鎖深處﹐才可以敞開一扇門﹐去欣賞山高海深的壯麗。意在筆外﹐少不了一些悲壯。十一年前﹐你開始重新定義藝術與性別在舞台上的美學﹐口紅和高跟鞋﹐不再為女性獨有。原來﹐你那眉梢和眼角﹐再配合嫵媚的舞姿﹐ 燈光一晃﹐衣袖一揮﹐舞衣上的珠片閃光粼粼﹐電光跟火石亂舞間﹐可以交織出一幅側面的驚艷﹐而那份教人屏息的狂放不羈﹐卻又出賣了你男兒本色的身份﹐這就是創意。
對於一位勇於挑戰自我的藝人﹐你對藝術的執著﹐在這個年頭﹐恐怕還是沒幾個人會懂得細賞。身處於那個火紅的年代﹐任憑程蝶衣再風華絕代﹐也終究難逃斷翅之結局。回想你數年前曾長髮披肩﹐坦胸露臂﹐再次闡述性別和藝術在舞台上的可能性﹐而這一次﹐你的創意給曲解了﹐誠意也像路過蜻蜓的眼淚﹐給付諸了溝渠﹐這﹐又是何等的巧合。
這裡的新生活﹐快要踏入第十個年頭﹐而你到了彼岸﹐不知不覺﹐也有四年了。時代變了﹐顏色換了﹐而你也幻化成一織深紅的天鵝絨﹐在寧謐的山林翠綠和水天一色的蔚藍中﹐隱然自在的飄逸著﹐直到天涯的另一個遙遠的地方。你為世俗留下了斜陽漸遠的一份思念﹐而一切的回憶﹐將銘刻於琉璃屋中的一扇微開的窗上。
對於一位勇於挑戰自我的藝人﹐你對藝術的執著﹐在這個年頭﹐恐怕還是沒幾個人會懂得細賞。身處於那個火紅的年代﹐任憑程蝶衣再風華絕代﹐也終究難逃斷翅之結局。回想你數年前曾長髮披肩﹐坦胸露臂﹐再次闡述性別和藝術在舞台上的可能性﹐而這一次﹐你的創意給曲解了﹐誠意也像路過蜻蜓的眼淚﹐給付諸了溝渠﹐這﹐又是何等的巧合。
這裡的新生活﹐快要踏入第十個年頭﹐而你到了彼岸﹐不知不覺﹐也有四年了。時代變了﹐顏色換了﹐而你也幻化成一織深紅的天鵝絨﹐在寧謐的山林翠綠和水天一色的蔚藍中﹐隱然自在的飄逸著﹐直到天涯的另一個遙遠的地方。你為世俗留下了斜陽漸遠的一份思念﹐而一切的回憶﹐將銘刻於琉璃屋中的一扇微開的窗上。
Monday, March 12, 2007
為何重讀馬克思?
蘇東波的震央﹐震垮了共產陣營的思想防線﹐推倒了滿佈塗鴉的柏林圍牆。頹垣敗瓦中﹐馬克思主義的碎片散滿一地。從此﹐馬克思三個字﹐不知不覺間﹐代表著落伍退步的一種力量。作為一種政治經濟學說﹐馬克思的思想體系﹐給某些世界歷史上的獨裁者騎劫了近一個世紀。慘遭蹂踚以後﹐變成了一頭無可識辨的四不像﹐這又可是馬克思的原罪?
Jonathan Wolff這本 <>﹐為讀者提供另一個角度﹐來重新審視馬克思的學說及其可能的存在價值。身為UCL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哲學教授﹐Wolff的文字功力無容置疑﹐三言兩語﹐已經將馬克思就宗教﹐唯物辨證法﹐自由主義﹐資本主義及共產主義等問題的看法﹐
每逢有世貿會議﹐媒體上總會有一群示威者﹐高舉反資本主義全球化的旗幟﹐與二百多年前的馬克思﹐思想上遙相呼應。
馬克思out了嗎? 平心靜氣﹐先走一回馬克思的思想歷程﹐再把他叮走也不遲。
Jonathan Wolff這本 <
每逢有世貿會議﹐媒體上總會有一群示威者﹐高舉反資本主義全球化的旗幟﹐與二百多年前的馬克思﹐思想上遙相呼應。
馬克思out了嗎? 平心靜氣﹐先走一回馬克思的思想歷程﹐再把他叮走也不遲。
魯益師的非小說作品
國難當前﹐魯益師臨危受命﹐受英國廣播公司的邀請﹐以耶教教義為主調﹐就人性和戰爭等問題﹐在電台主持為時兩年的清談式講學﹐為戰時的英國人﹐奉上溫心的心靈雞湯。
豪情壯語﹐煽動式的革命口號通通欠奉。
魯益師的演講﹐給後來的出版商結集成書﹐Mere Christianity就此誕生。他深入淺出﹐先討論善惡的本質﹐再逐步剖析人性及基督的意義。戰爭的硝煙﹐模糊了善惡對錯的界線。在非常時期﹐動之以情﹐說之以理﹐可能是振奮人心的良方。魯氏從宇宙的意義﹐談到三位一體的耶教思想﹐帶領戰時的英國人﹐走進精神上的伊甸園。現實中有戰火熊熊﹐但無損軍民士氣﹔面對納粹德國的連番炮擊﹐舉國上下﹐皆奮力應戰﹐因為他們深信﹐當勝利的凱歌高奏的時候﹐大不列顛的每寸國土﹐都會沐浴在上帝的恩典中。
你不難發現﹐Mere Christianity的講故事手法﹐嚴肅但不失幽默﹐題材艱澀但並不難懂﹐加上幾分魔幻櫥式的童話元素﹐你就不難明白為何魯益師的作品﹐能長期高踞兒童暢銷書的前列而歷久不衰 - 原因很簡單﹐因為他是一位講故事的高手。若對魯氏的觀點不加深究﹐而純以一本通俗耶教的入門書來看的話﹐這位近代童話故事的大師﹐一定不會令你失望。
宗教與政治﹐總會教很多人著迷﹐吸引之處﹐在於爭論可以沒完沒了﹐你一言我一語﹐各自為所屬陣營吶喊助威﹐Mere Christianity的出現﹐也不例外。有魯益師的支持者認為﹐這部堪稱近代耶教護教書的經典﹐曾經讓很多迷途的小羔羊覺醒﹐並重投牧羊人的懷抱。Anthony Burgess就曾經說過﹐魯益師是一位理想的耶教代言人﹐因他的文字有非凡的魅力﹐能最終引導那些對耶教半信半疑的人﹐走上基督的救贖之路。
也有另一派的意見認為﹐魯益師這部五十多年前的作品﹐未能與時並進﹐而從他的思想體系中﹐也不難找出很多值得再三思考的論述﹐而原罪的討論更是其中之一。假如人之初必然是性本惡﹐而這種惡可以勉強跟原罪同義的話﹐對於好‘思’之徒來說﹐那無疑是一記非常重的悶棍。他們也許會問: 阿當夏娃偷吃禁果的因﹐卻要我們去‘領受’‘莫須有’這個不太好吃的果﹐是否有點太冤枉? 一個人自出娘胎﹐就已經給上帝打了一個‘原罪’的品格雷射標籤﹔也因為神愛世人﹐所以要將祂的獨生子賜給我們﹐好叫我們不至滅亡而反得永生。先有原罪﹐後再於二千多年前派耶穌到凡間執行任務﹐為的是拯救世人﹐那個原罪與救贖的時空因果的絕妙裝配﹐實為非教徒所能明白﹐也難怪鄰埠的一位知天命的哲學家曾經說過: 這麼有趣的邏輯﹐捧場客大有人在﹐又怎能不把這種現象﹐以神蹟視之呢?
宗教經得起思辯遊戲的考驗嗎? 真理﹐理應愈辯愈明。辯不明白﹐只因為人類試圖窺探上帝的宇宙生命密碼﹐不但身犯褻瀆神明之險﹐還想弄個清楚辯個明白﹐那部搭通天堂與地獄的升降機﹐好思之徒會執意向往下的那個箭頭按嗎?
六十多年前﹐很多的英國人﹐透過大氣電波﹐以魯益師作中介﹐跟上帝展開心靈對話﹐最終﹐英國穿越了黑暗歲月﹐而重獲新生。六十年後的今天﹐世界異變﹐人心叵測﹐耶教作為傳頌千古的宗教品牌﹐在二十一世紀﹐或許需要一場思想上的變革﹐關鍵不在於耶穌的地位會否因不同的所謂考古發現而有所動搖﹐如何將耶教的福音﹐切實地融入生活﹐以開明的態度正視同性戀﹐安樂死﹐墮胎等社會問題﹐才值得每一位教徒深思。在耶教思想的八陣圖中﹐當年的魯益師未竟全功。二十一世紀的同教中人﹐似乎仍需繼續努力。
豪情壯語﹐煽動式的革命口號通通欠奉。
魯益師的演講﹐給後來的出版商結集成書﹐Mere Christianity就此誕生。他深入淺出﹐先討論善惡的本質﹐再逐步剖析人性及基督的意義。戰爭的硝煙﹐模糊了善惡對錯的界線。在非常時期﹐動之以情﹐說之以理﹐可能是振奮人心的良方。魯氏從宇宙的意義﹐談到三位一體的耶教思想﹐帶領戰時的英國人﹐走進精神上的伊甸園。現實中有戰火熊熊﹐但無損軍民士氣﹔面對納粹德國的連番炮擊﹐舉國上下﹐皆奮力應戰﹐因為他們深信﹐當勝利的凱歌高奏的時候﹐大不列顛的每寸國土﹐都會沐浴在上帝的恩典中。
你不難發現﹐Mere Christianity的講故事手法﹐嚴肅但不失幽默﹐題材艱澀但並不難懂﹐加上幾分魔幻櫥式的童話元素﹐你就不難明白為何魯益師的作品﹐能長期高踞兒童暢銷書的前列而歷久不衰 - 原因很簡單﹐因為他是一位講故事的高手。若對魯氏的觀點不加深究﹐而純以一本通俗耶教的入門書來看的話﹐這位近代童話故事的大師﹐一定不會令你失望。
宗教與政治﹐總會教很多人著迷﹐吸引之處﹐在於爭論可以沒完沒了﹐你一言我一語﹐各自為所屬陣營吶喊助威﹐Mere Christianity的出現﹐也不例外。有魯益師的支持者認為﹐這部堪稱近代耶教護教書的經典﹐曾經讓很多迷途的小羔羊覺醒﹐並重投牧羊人的懷抱。Anthony Burgess就曾經說過﹐魯益師是一位理想的耶教代言人﹐因他的文字有非凡的魅力﹐能最終引導那些對耶教半信半疑的人﹐走上基督的救贖之路。
也有另一派的意見認為﹐魯益師這部五十多年前的作品﹐未能與時並進﹐而從他的思想體系中﹐也不難找出很多值得再三思考的論述﹐而原罪的討論更是其中之一。假如人之初必然是性本惡﹐而這種惡可以勉強跟原罪同義的話﹐對於好‘思’之徒來說﹐那無疑是一記非常重的悶棍。他們也許會問: 阿當夏娃偷吃禁果的因﹐卻要我們去‘領受’‘莫須有’這個不太好吃的果﹐是否有點太冤枉? 一個人自出娘胎﹐就已經給上帝打了一個‘原罪’的品格雷射標籤﹔也因為神愛世人﹐所以要將祂的獨生子賜給我們﹐好叫我們不至滅亡而反得永生。先有原罪﹐後再於二千多年前派耶穌到凡間執行任務﹐為的是拯救世人﹐那個原罪與救贖的時空因果的絕妙裝配﹐實為非教徒所能明白﹐也難怪鄰埠的一位知天命的哲學家曾經說過: 這麼有趣的邏輯﹐捧場客大有人在﹐又怎能不把這種現象﹐以神蹟視之呢?
宗教經得起思辯遊戲的考驗嗎? 真理﹐理應愈辯愈明。辯不明白﹐只因為人類試圖窺探上帝的宇宙生命密碼﹐不但身犯褻瀆神明之險﹐還想弄個清楚辯個明白﹐那部搭通天堂與地獄的升降機﹐好思之徒會執意向往下的那個箭頭按嗎?
六十多年前﹐很多的英國人﹐透過大氣電波﹐以魯益師作中介﹐跟上帝展開心靈對話﹐最終﹐英國穿越了黑暗歲月﹐而重獲新生。六十年後的今天﹐世界異變﹐人心叵測﹐耶教作為傳頌千古的宗教品牌﹐在二十一世紀﹐或許需要一場思想上的變革﹐關鍵不在於耶穌的地位會否因不同的所謂考古發現而有所動搖﹐如何將耶教的福音﹐切實地融入生活﹐以開明的態度正視同性戀﹐安樂死﹐墮胎等社會問題﹐才值得每一位教徒深思。在耶教思想的八陣圖中﹐當年的魯益師未竟全功。二十一世紀的同教中人﹐似乎仍需繼續努力。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