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September 30, 2007

入流之道

港澳地區﹐近年鴻運當頭﹐氣勢如虹。先有濠江賭業一片暢旺﹐中年人士身先士卒﹐而後起之秀﹐深信讀萬卷書﹐終歸走不上極速致富之路﹐不論男女﹐遂爭相勤習派牌神功﹔而鄰埠的股市﹐牛氣充天﹐指數連月攀升﹐港股的市值﹐更是高處未算高﹐在不久的將來﹐要超過美國﹐英國和日本股市市值的總和﹐ 絕非妄言。港澳市民﹐深明進退之道﹐共創經濟繁榮﹐在物慾橫流的社會﹐錢是唯一的救贖﹐拜金教﹐至潮至in﹐ 誰與爭鋒?

識時務者為俊傑。要入流﹐酷愛金錢﹐是先決條件﹐能培養一種近乎戀物癖的習性更佳﹐而就業升學﹐切忌跟文史哲一類科目扯上任何關係﹐日常生活﹐也最好跟傳統文化完全割裂﹐否則就犯了out的原罪。例如喜歡中國詩詞﹐甚至閒餘喜以中文寫新詩﹐都犯了不入流的大忌﹐這些小眾興趣中的小眾興趣﹐使現代詩人在近二十年成為主流社會眼中的土人。土者﹐老土耳。港澳地區﹐過往長期接受殖民統治﹐錯失偉大領袖‘教誨’的契機﹐對傳統的中華文化﹐理應不致如斯厭惡﹐ 而兩地的殖民政府﹐也鮮有限制華人的民間藝術和文化活動﹐但為何一提及神功戲﹐粵劇﹐甚至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電視劇主題曲﹐許多的年青人﹐不屑之情﹐皆溢於言表? 一個二十出頭的少男﹐若喜愛辛稼軒之詞﹐而MP3的歌單﹐亦不乏顧嘉煇黃霑的作品﹐並展現獨立思考的能力﹐認為<<倆忘煙水裡>>的雋永之詞﹐營造出相當淒美的意境: ‘女兒意﹐英雄痴﹐吐盡恩義情深幾許。塞外約﹐枕畔詩﹐心中也留多少醉。’直把金庸小說<<天龍八部>>中﹐喬峰跟阿朱的一段情﹐刻劃得絲絲入扣﹐而關正傑和關菊英的演譯方法及唱功﹐跟現今擅唱K歌的偶像派相比﹐簡直屬天淵之別.....相對而坐的女友﹐如能全程含情默默﹐用心傾聽﹐也沒有將嘴裡的Tiramisu悉數噴出的話﹐這位小兄弟﹐就應好好珍惜這段三世修來的塵緣了。

在流行文化的領域上﹐過氣與入流﹐西方社會有不一樣的體會。四十多年前﹐披頭四的熱潮席捲全球﹐約翰連儂和保羅麥卡尼的恩怨情仇﹐英語世界的讀者﹐獵奇之心不死﹐關於兩人的新舊軼聞﹐多年來散見於報紙﹐書刊﹐雜誌﹐雖然近年有關麥卡尼的報道﹐大半跟其少妻爭產一事有關﹐但他和連儂過去的一段搖滾的青蔥歲月﹐使披頭四的人和事﹐歷久而常新。論開創性和貢獻﹐顧嘉煇黃霑許冠傑於粵語流行曲﹐ 有如披頭四於西方搖滾樂界。 披頭四解散多時﹐連儂和主音結他手佐治哈里遜亦相繼去世﹐但每逢有大碟推出﹐銷量絕不遜當今一線流行歌手﹐而西方的年青樂迷﹐對新興的英美樂隊﹐雖各有所好﹐但披頭四在搖滾樂迷心目中的地位﹐實難以撼動﹐ timeless的境界﹐超越時空的限制﹐成了宇宙中一顆閃爍的恆星。

奇怪的是﹐當鏡頭一轉至華南一隅﹐ 顧曲黃詞﹐加上許冠傑及其他同期的音樂創作人﹐ 開創了廣東流行曲(Canto-Pop)此一音樂類型(genre), 前無古人的成就﹐何以只有中年一代樂迷懂得欣賞﹐當今青年樂迷對音樂的視野和鑑賞力﹐又是否真的如此膚淺? 近年紅遍兩岸三地的一名創作型流行歌手﹐曾經在國內某大流行音樂頒獎禮上﹐慷慨激昂﹐振臂一呼﹐高喊在華語樂壇上﹐絕不崇洋媚外﹐如此喜劇效果﹐可堪稱一絕。 這位深受美國黑人音樂影響的華語音樂才子﹐思路跟其饒舌說唱的風格如此一致﹐某程度上折射出當今青年人紊亂的思想世界。

前衛的髮型﹐誇張的服飾﹐不再是偶像歌手的專利﹐自尊和自信﹐全靠一身後現代衣裝﹐若不夠型潮帥靚正﹐就只好做一個自我封閉靜待發霉的電車男。人的存在價值﹐跟各類服飾和潮流玩意直接掛鉤﹐形成了一套in和out的潛規則﹐而入流分子的精神和時間﹐很自然地投放在炫耀式消費的世界裡﹐從市場學的角度看﹐所謂的‘潮’﹐可以是社交生活的競爭優勢(Competitive Advantage) 。兩年前﹐電影<<頭文字D>>上畫﹐筆者就有緣目睹一青年潮人﹐模仿戲中主角拓海﹐在自己那部瘋田戰車上貼上"籐原とふ店"的醒神貼紙﹐大概幻想自己可以極速飄移﹐勁潮喪in﹐唯我獨尊。一眾潮拜信徒﹐養活了一個又一個東瀛潮流教主﹐殊不知他們的文化宗主國﹐早已脫亞入歐﹐以輸出國際品牌的形式建立自信﹐而崇洋哈日的狂熱分子﹐活像宮崎駿的<<千與千尋>>內的千尋父母﹐美食當前﹐豬相盡現﹐讓人慘不忍睹。

隨波逐流﹐或逆水行舟﹐純屬個人選擇﹐但對自我價值的認同﹐卻又偏偏落在集體虛無主義的黑洞中﹐是in與out的另一種解讀。青年人﹐理應個性分明﹐做人處事﹐帶點棱角﹐不足為奇﹐但見微知著﹐稍有觀察力的人﹐不難發覺許多少男們﹐早就將自己髮型的主權﹐拱手歸還給流行歌手古巨基。在一片髮泥味撲鼻的人海中﹐他們都仰視著同一個人造的不夜天幕﹐天空仿彿永遠蔚藍﹐經濟仿彿永遠向好。有機會跟他們對談﹐更會發現無限‘驚喜’。言語交鋒﹐方發現不少實為‘空洞派’的弟子﹐當問到對社會民生等議題的看法時﹐更令人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什麼‘社會和諧’﹐‘大局為重’的政治修辭﹐正接受大專教育的青年人﹐竟然倒背如流﹐眉宇間盡現祥和之相﹐不禁心中暗忖一句阿彌陀佛。所謂形勢比人強﹐如此大氣候﹐要鼓勵甚麼創意工業 ﹐難度之高﹐大概跟跳水健兒要完成反身翻騰三周半兼沒水花相若。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港澳成長的一群﹐因生活大多清貧﹐反而激發小孩的創意﹐發明了許多的小玩意﹐啟動了他們創作的引擎﹐成長後在八十年代經濟起飛的高速公路上風馳電掣﹐斐聲國際。 敢於相信夢想﹐勇於挑戰強權﹐是青年人應有的氣魄﹐與其向一對石獅子頂禮膜拜﹐何不放眼世界﹐欣賞珠江三角洲以外的秀麗風景?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