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September 5, 2007

從亞太經合峰會到中國式APEC

在澳洲當局海陸空全方位的嚴密保安下﹐為期七天的亞太經合峰會(後文簡稱峰會)﹐在給三米鐵牆包圍的悉尼歌劇院內﹐劃上了一個象徵式的休止符。今年﹐與會領袖穿上少了民族特色的灰黑色防水布大褸﹐驟眼看來﹐各國領袖儀表一致﹐神態自若﹐合照前後﹐眾人談笑風生﹐營造天下大同的幻象﹐先禮而後兵的結果﹐是多項缺乏約束力的共識。氣候變化問題上的實質分歧﹐以及自由貿易協議上的實質矛盾﹐國與國之間的利益衝突﹐有如領袖們衣領上的顏色光譜﹐依然涇渭分明。

不知是否部份媒體對會議的性質早已定性﹐一些編採人員似乎對主菜以外的各式甜點更為關心﹐先有一眾在遊行隊伍中宣傳某本男性雜誌的火辣性感女郎﹐再有電視台喜劇演員挺而走險為求搞笑不惜以身犯險挑戰澳洲保安系統的最高防線﹐此一類新聞甜點﹐無疑為峰會的前奏增添趣味﹐但澳洲畢竟是首次以創辦國的身份作峰會的東道主﹐各媒體自然嚴陣以待﹐報界中人﹐亦以立場客觀﹐言論公正﹐內容翔實﹐圖文並茂的方式﹐充分展現其新聞專業。

要追本溯源﹐峰會最初開辦的目的﹐旨在提升澳洲的國際地位及其在區內的影響力。一九八九年﹐時任澳洲總理的霍克提出要進一步加強太平洋地區的經濟合作﹐遂於同年十一月在首都坎培拉召開第一次會議﹐一九九三年﹐美國總統克林頓促成了第一次元首級峰會﹐為推動亞太區內的自由貿易奠下了基礎﹐而澳洲則希望能透過一年一度的峰會﹐進一步深化其在區內的經濟﹐地區安全和外交的重要角色。

近年來﹐澳洲各界對峰會的未來走向反應不一。全球關注的氣候變化問題﹐成為了今屆峰會的討論焦點。有評論認為﹐澳洲大選臨近﹐總理霍華德近月民望下跌﹐峰會正好給他一個展示實力的機會﹐也有學者認為﹐澳洲優先討論氣候變化的做法﹐是希望延續其近年在亞太區內推動環保合作的成果﹐但出師未捷﹐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已明確表示﹐中方將致力推動環保的工作﹐但同時強調﹐長遠而言﹐關於氣候問題的磋商及協議﹐還是要透過聯合國的主導和積極配合。根據<<澳洲財經評論報>>(The Australian Finanicial Review)的報道﹐亞太經合組織 (The 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英文簡稱APEC) 的成員國﹐佔全球人口約百分之四十﹐全球貿易總額約百分之四十八﹐全球消耗能源量約百分之六十。澳洲國立大學的亞太地區安全專家赫斯勤(Ron Huisken)指出﹐正因為成員國對全球影響力之巨﹐擴大議題的範圍﹐尤其是關於能源﹐區內安全﹐以及貿易自由化的討論﹐是峰會在未來應有的發展方向和目標。

另一方面﹐有學者及政界人士對峰會的成效存疑﹐他們認為﹐亞太經合組織﹐屬自願性質﹐峰會的任何共識﹐並無實際的法律約束力﹔在野工黨領袖陸克文則提出﹐澳洲未來應在亞太區內擔當領導的角色﹐否則﹐峰會於澳洲而言﹐會變得名存而實亡﹔前澳洲總理基廷更質疑﹐APEC已淪為吹水會的代名詞﹐赫斯勤予以駁斥﹐並強調峰會提供了一個讓各國元首商討國際議題的平臺﹐而中美兩國在國際事務上舉足輕重﹐加強兩國領袖的溝通﹐有助維持區內甚至世界的穩定。

胡錦濤訪澳﹐澳洲媒體注目﹐華人社團報大字標題報道﹐各商界團體爭相以大幅廣告歡迎胡主席到訪﹐一片喜氣洋洋﹐跟澳洲主流媒體的報道手法相映成趣。東道主的新聞界恪守客觀中立的原則﹐大洋洲上的化外之民﹐不諳面子的文化深層意義﹐而關於祖國的報道﹐也偏偏落在一系列傷害我國民族感情的事宜上﹐而早前在西澳關於中澳簽定的一系列能源礦材的協議﹐亦未見以專題形式大幅報道。

如此有趣之現象﹐可能跟澳洲以及英語世界對中國普遍的印象有關。兩年多前﹐英國廣播公司和美國瑪莉蘭州立大學做了一個聯合環球民意調查﹐就中國的經濟﹐軍力增強等問題收集意見。研究的結果顯示﹐英﹐美﹐法﹐德及澳洲等國的國民樂見祖國在經濟上取得的驕人成就﹐但當被問及對中國軍力逐漸壯大所持的觀感時﹐持負面意見的受訪者高達約百分之七十﹐澳洲方面的結果更高達近八成﹐對中國有好感的﹐不足百分之十五。今年八月﹐澳洲正式決定把可作核軍事用途的濃縮鈾售予印度﹐峰會期間更宣佈跟俄羅斯總統普京簽定了售賣鈾的協議﹐並相信俄國會履行承諾﹐把核原料用於非軍事的項目。幾個月前﹐澳洲<<悉尼先驅晨報>>(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的一份民意調查則發現﹐澳洲大部份民眾情願把鈾賣給印度而非中國。

自上世紀末的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國際的雞尾酒會上﹐一直作一顆努力溶化的冰﹐但成效不彰, 全因A Peculiar Ego Continues﹐亦簡稱APEC。先不要套上犬儒心態加上民族主義陰謀論的手銬腳鐐去質疑研究上可能出現的誤差﹐問題設計﹐受訪對象等問題﹐如閣下閱過上述一連串的論述﹐還能保持心平氣和的話﹐筆者感動之餘也煩請自詡愛國之人士對下文再多加垂注。今年初﹐英國歷史學者羅拔士(Andrew Roberts)出版了<<從1900年始英語國家的歷史>>(A History of the English-Speaking Peoples Since 1900)﹐內文提到﹐美﹐英﹐加拿大﹐澳洲及紐西蘭﹐傳統文化跟政治相互結合﹐也衍生了尊重自由﹐人權﹐法治及私有產權的精神﹐英語世界信奉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體系﹐新教倫理﹐歷史上曾團結一致﹐對抗納粹主義﹐共產主義和伊斯蘭原教旨恐怖主義。英﹐美﹐澳﹐加之間的關係﹐簡而言之﹐是友誼在先﹐結盟在後。有云‘道不同不相為謀’﹐基於一系列文化歷史的深層原因﹐近年中國儘管堅守和平崛起的外交政策﹐竭力跟國際社會接軌﹐但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的分歧﹐使中國始終未能成功贏得國際社會的認同和真正的尊重。當民間仍然有人沿用舊式冷戰思維看世界格局﹐處處以外國勢力企圖圍堵的心態居之﹐憤青們又可曾想過何謂倒果為因偷換概念﹐再退一步思考一下何謂精神妄想式的自證預言(The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要繼續摩登﹐不在於在資訊爆炸的年代能夠獲取多少﹐而在於能學到什麼。放下一些無謂的精神民族自戀意識﹐用心領悟老子‘淘空茶杯’的故事﹐他們就會明白這個世界﹐太陽畢竟不會圍著地球而公轉。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