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獨立六十周年﹐華文傳媒似乎沒太大興趣報道。西方的廣角鏡﹐從來一直緊盯著這個在未來五十年將超越中國而成世界上最大人口的國家﹐原因很簡單︰印度佔了世界約六分之一的人口﹐打個噴嚏﹐伸個懶腰﹐都足以影響世界格局。透視印度六十年的風雲變幻﹐跟研究其飲食文化﹐有不一樣的異趣。
以英美為首的投資者﹐近年對中國寵愛有加﹐造就了國內長達二十八年的經濟增長奇跡﹐同時﹐也有不少西方的商家﹐把目光轉投印度﹐十五年前的新經濟改革政策﹐是關鍵所在。美國不少資訊科技的大企業﹐給印度外判大量軟件生產和後援工作﹐養活了印度約二十五萬的IT勞動市場﹐為政府帶來近年均四十億美元的收入。現在的印度﹐像經濟崛起的中國﹐處處商機無限。先富起來的﹐全情投入炫耀式消費﹐汽車的銷售量連年倍增﹐每年出國旅游的人次近五千萬。新興的股票市場﹐更造就了二十多個身家數以十億計的富豪。
發展中國家一但經濟起飛﹐勢必擴大貧富兩極分化﹐印度也不例外。根據聯合國人口普查局的年度報告﹐印度百分之八十一的人口﹐每日仍然以少於兩美元渡日﹐扶貧工作更形艱巨。印度經濟連年增長﹐但食水﹐醫療﹐教育和城鄉基建等問題﹐仍亟待解決﹐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在上述幾方面的努力和成果﹐可供鄰國參考。
在英國統治印度的黃金時期﹐英國詩人吉普林(Rudyard Kipling) 有此名句留世:“Oh, East is East, and West is West, and never the twain shall meet. ” (啊﹐東方是東方﹐西方是西方﹐雙方永不交匯。) 今天的印度﹐貧富差距仍在﹐種姓制度尤存﹐但殖民時期的英國對印度的強權統治﹐催生了一眾有識見的印度學者﹐以理性去認識西方文化之優劣﹐擁抱民主議會制度﹐成立印度國大黨﹐去殖化的強國路上﹐縱崎嶇不平﹐但民主的種子﹐早就撒落在南亞農業大國的土壤上。聖雄甘地的非暴力抗爭哲學﹐一直影響那些爭取和平變革的公民抗命運動。種姓制度下的賤民﹐他稱為神之子﹐為他們伸義﹐爭取天賦人權。這位印度國父更身體力行﹐以苦行憎的姿態﹐行真正的克己復禮﹐身教的精神道德力量﹐比什麼政治口號假大空來得更有說服力。首任總理尼赫魯深受甘地的思想影響﹐信奉社會主義﹐致力消除性別和種姓制度的不平等﹐這種類似於社會契約的精神﹐雖不至於使印度在近代歷史上跟極權統治絕緣﹐但一場政治麻疹﹐為印度後繼的民主發展提供了免疫力﹐加強了國人的民主意識﹐不致墮進亞洲價值觀的精神迷幻困局﹐並深信經濟和民主發展可並行不悖﹐起相輔相成之效。
身為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一﹐印度對近代人文領域的探索﹐未有懈怠。近年諾貝爾的得獎者﹐先有阿馬亞森教授(Amartya Sen) ﹐ 後有尤努斯(Muhammad Yunus)﹐兩人身歷孟加拉獨立前後的大飢荒﹐對道德、倫理和經濟發展份外關懷﹐也促使他們多年來不斷致力研究脫貧政策。森教授認為﹐人文發展的基本重點﹐是關注人民生活是否得到富足﹐多於一國以經濟數據作粉飾太平盛世的櫥窗。西諺有云:“Silence is a powerful enemy of social justice. ” (沉默是社會公義之強敵。) 阿馬亞森大聲疾呼﹐高喊飢荒並非全因糧食短缺﹐權利分配才是元兇。弱勢社群之所以弱勢﹐是因為他們的生產權、交換權和勞動權給剝削。他分析蘇聯的計劃經濟模式﹐強調政治上的開放﹐能使國家持久發展﹐是故發展的前題﹐是人應有自由選擇之權利。尤努斯承先啟後﹐提倡微型信貸的概念﹐以不同數額的貸款投入生產﹐還赤貧人士一個改善生活的機會。再回頭看三十年前偉大設計師「發展是硬道理」 的構想﹐於當時的共和國來說甚具開創性﹐但時間久了﹐才意識到發展之目的若純粹追求經濟增長﹐環境破壞及社會和諧﹐會嚴重窒礙持續發展的可能性。多年來高燒不退﹐終於承認自己染病的事實﹐科學發展觀﹐總算踏出了治病的第一步。為防日後再諱疾忌醫﹐阿馬亞森和尤努斯的理論﹐對發展中國家來說﹐別具前瞻性。
印度電影﹐近年在西方及其他亞洲國家亦掀起風潮﹐英語世界的影評人﹐將以孟買為基地的印度語電影工業﹐統稱為Bollywood電影﹐內容以印度風格的音樂劇及歌舞片為主﹐配合流行音樂的元素﹐深受英國、美國、澳洲、東南亞、南亞及中東等地的觀眾歡迎。東方文化的神秘及距離感﹐某些西方的電影發燒友﹐從來樂此不疲﹐而對僑居海外的印度人﹐看Bollywood電影﹐能稍解一絲鄉愁﹐也未嘗不可。 印度十五億美元的電影工業﹐年產量近千部﹐驚人數字的背後﹐作品良莠不齊﹐部份更有侵犯荷里活電影之嫌﹐但無損本土觀眾買票入場的意願﹐保護版權意識薄弱﹐以及普羅大眾少看西片﹐是其中的主因。
電影<<窈窕淑女>>中﹐柯德莉夏萍飾演的賣花女伊莉莎﹐帶一腔濃重的東倫敦勞動階層的口音﹔傲慢的語音系教授亨利目空一切﹐聲言能令所有女性﹐變身成儀態萬千、言行得體的女公爵。亨利扭盡六壬﹐叫伊莉莎口含瑪瑙石朗讀翹口字句﹐惜苦無寸進﹐後領悟到欲速則不達之理﹐遂改變策略﹐向伊莉莎細說英語之優美典雅﹐學生得名師點化得以開竅﹐學得一口英國上流社會的口音﹐加上雍容華貴的衣裝﹐伊莉莎一笑一顰﹐散發出貴族的典雅。若非一時情急﹐對馬匹多佛粗言問侯﹐露出了「本是一芥草民」的馬腳﹐一切將會很完美。這惹笑的一幕﹐留下了一點思索的空間。言行修養﹐是人的軟件部份﹐非朝夕可成之事;硬件是衣裝﹐轉眼即可換新天。一國價值觀之形成﹐可略作如是觀。印度獨立六十年﹐沒有出現過精神道德真空之窘。入世的民主和出世的宗教﹐早已化為一縷足以傲視亞洲之絲綢餘香。金縷玉衣皆皮相﹐實無法跟民族自尊劃上等號﹐可憐許多人到今天還不明白。見印度元首拒穿西服接待國際賓客﹐就這麼一點點的自信和堅持﹐就足以令人相信﹐這頭大象﹐在二十一世紀的國際舞台﹐必隨著自由奔放的節奏﹐繼續昂首闊步﹐翩翩起舞。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