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閱讀的朋友,相信對英國作家艾倫。德波頓(Alain de Botton)的名字並不陌生。從處男作<<愛情筆記>>到最新的<<喜悅的建築>>,德波頓每次都擅用西洋文化精髓之筆,以古融今,為讀者帶來驚喜。
根據德波頓的自述,男讀者讀<<哲學的慰藉>> (The Consolations of Philosophy),會比較適合,主要的原因可能是作者以身為男性的角度去剖析「人生是痛苦的」這一大命題。德波頓沒有像其他勵志書的作者般,煽動讀者盲目地去追求「無痛的生活」。他強調,哲學的主要功能是提供智慧, 有如佛陀以般若來普渡眾生,舒解生活中因貪嗔癡而引起的痛苦。
在<<哲學的慰藉>>中,德波頓請來了他欣賞的六位哲人蘇格拉底、伊壁鳩魯、塞內加、蒙田、叔本華和尼采,就六個關於生活的問題,開壇講學。全書旨在宣揚一個訊息: 生活上的酸甜苦辣,上至先哲聖賢,下至販夫走卒,皆不能倖免,那我們該如何善用哲人的絮語來啟迪生活智慧,作照亮未知前路的風燈? 也許,我們能從德波頓作品的字裡行間,探索出人生真義的點滴。
寓哲學於生活,德波頓絕非先行者。杜蘭(Will Durant) 和寒哲(James Hammond) 等在這方面也作過不少的努力。哲學素有「學問之王」之稱。在古希臘時期,柏拉圖構想的共和國中的一國之君,非哲學家莫屬。歷史潮流一路走來,哲學就性質,內容,方法甚或研究對象而言,有如華山論劍﹐各有千秋。對於普羅大眾,面對著諸子百家,眾說紛紜,很自然地會產生一種難以言喻的無力感。甚麼經驗論者如洛克和休姆,或笛卡兒以數學和邏輯建構理性主義的思想體系等,無不教人望而生畏,敬而遠之。要把哲學普及化的任務,也就更形艱巨。
無可否認,要比較透徹地去認識哲學,或多或少要對西洋哲學史的發展及其context有基本的認識,當中也涉及對西洋文化和歷史的了解,在此不贅。德波頓無意把哲學以「小橋流水,亭台樓閣式」的包裝去推銷 ─ 他繞過了先哲的思想理論部分,以輕鬆跳脫的筆觸來重新審視前人的話語,從而引出可以幫助都市人度一切苦厄的處世智慧。
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書中提到的人生問題,對一般人來說,並不陌生。就如給朋輩排擠,給扔到不受歡迎之列;或工作上諸事不順,挫敗感應運而生;或初入職場,起薪點有待提高,但生活迫人,養車供樓逛街唱K,財政壓力,不勝負荷,漸生現金流淤塞之態,加上另一半在此時向你提出分手,簡直是晴天霹靂﹐痛不欲生。你心如刀割,鬼哭神嚎﹔內外交困,雪上加霜。是交上百年一遇的歹運了,而腕上的催運紫水晶手鍊,卻閃亮依舊。
還撐得住嗎? 到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尋求協助之前,不妨借你<<哲學的慰藉>>一讀。你會發現,快樂,是可以隨手拈來的。是老土的讓人快要吐的濫調,但伊壁鳩魯(Epicurus) 認為,生命誠可貴,友誼價更高。這位享樂主義者曾經說過:
“Before you eat or drink anything, consider carefully who you eat or drink with rather than what you eat or drink.”
是的。在話不投機之輩面前,美酒佳餚,也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反之,與三五知己暢聚,那怕以茶代酒,也有一飲而盡之清狂和痛快。總而言之,
"Of all the things that wisdom provides to help one live one's entire life in happiness, the greatest by far is the possession of friendship."
古代的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單就這一點來說,中西方的智慧,仿彿在浩瀚的宇宙中神交並產生共鳴。對伊壁鳩魯來說,真正的朋友無視一切世俗的規範,他們對自己的忠誠絕不因時間而有所動搖。宇宙蒼茫,能同途偶遇在這小小星球上,擦亮一點點的星火,縱使藍焰總有煙滅之時,但那閃亮過的花火,在時空的交錯的一剎,已成就了永恆。
那麼名利與權勢呢? 這些都不在伊壁鳩魯的快樂清單之列。至於其他幾位思想界的天皇巨星到底對人生有何真知灼見﹐則有待看官們親自向他們請益了。 探求生活智慧之路,從來離我們不遠。 It’s just there.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