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等待﹐現實與夢想相隔著一道崑崙山脈﹐空氣稀薄﹐地勢險峻﹐終年積雪﹐渺無人煙。是你無畏無懼﹐結他和弦編織成崎嶇的搖滾路﹐從不易走。
是你以音階起伏﹐一步一腳印地實踐了對自己的承諾。風雪飄搖﹐心仍未冷。世人多盼望你能跨過險峰絕嶺﹐在絕頂上高吭命運是你家。
你做到了。驕陽歲月裡的暴風少年﹐幻化成瑞雪紛飛下的一道夕陽﹐在溫暖著你的情人。你為歲月無聲裡的孤寂﹐散下響徹雲霄的迴音。
Wednesday, June 27, 2007
Sunday, June 24, 2007
心仍未冷
三年多前, 一個微暖的冬季。斜陽的一帘帷幕徐徐滑落,而妳,還是選擇了舞榭歌台。閃亮的眼眸中,摻拌了似水流年的蒼涼。夕陽之歌的餘韻,瞭亮中帶點沙啞,但願非擬歌先咽,卻驟見欲笑還顰。斷腸之最,莫過於此。
一切皆鏡花水月。置身於曾經叱咤風雲的大都會,此時此刻,凝視著維港兩岸,霓紅燈林蓋上了薄薄的煙霞。在中環,見證過我們邂逅的那顆星,也給摘下了。我們都在呼吸著歷史的過去,回憶,少不免伴隨著淡淡的一絲哀愁,而萬緒千頭,就更不知該從何說起。
在上世紀的八十年代,妳陪我們歡飲達旦剩下的那半瓶啤酒,星沫還綑繞在杯邊上。在這風的季節,這份別緻的情懷,格外教人懷念。一路走來,妳和我們一起,有過對赤的疑惑,也抵受過赤的衝擊。也許,以百變應萬變,方能在風雨飄搖的季節裡,重新上路。
三年多前,有這麼一個屬於皇者的舞台。妳的一襲白色婚紗,帶著情歸何處這未完的故事,步入另一個緣份的天空。台下的掌聲,都交織成音樂盒的上鏈聲,一起一伏,為台上優雅的芭蕾舞者打著拍子。當音樂靜止了,無盡的思念和祝福,成就了妳絕代芳華的永恆。傳奇,也就誕生於不朽的流火星河。
一切皆鏡花水月。置身於曾經叱咤風雲的大都會,此時此刻,凝視著維港兩岸,霓紅燈林蓋上了薄薄的煙霞。在中環,見證過我們邂逅的那顆星,也給摘下了。我們都在呼吸著歷史的過去,回憶,少不免伴隨著淡淡的一絲哀愁,而萬緒千頭,就更不知該從何說起。
在上世紀的八十年代,妳陪我們歡飲達旦剩下的那半瓶啤酒,星沫還綑繞在杯邊上。在這風的季節,這份別緻的情懷,格外教人懷念。一路走來,妳和我們一起,有過對赤的疑惑,也抵受過赤的衝擊。也許,以百變應萬變,方能在風雨飄搖的季節裡,重新上路。
三年多前,有這麼一個屬於皇者的舞台。妳的一襲白色婚紗,帶著情歸何處這未完的故事,步入另一個緣份的天空。台下的掌聲,都交織成音樂盒的上鏈聲,一起一伏,為台上優雅的芭蕾舞者打著拍子。當音樂靜止了,無盡的思念和祝福,成就了妳絕代芳華的永恆。傳奇,也就誕生於不朽的流火星河。
人生鬥獸場裡的六大壯士
愛閱讀的朋友,相信對英國作家艾倫。德波頓(Alain de Botton)的名字並不陌生。從處男作<<愛情筆記>>到最新的<<喜悅的建築>>,德波頓每次都擅用西洋文化精髓之筆,以古融今,為讀者帶來驚喜。
根據德波頓的自述,男讀者讀<<哲學的慰藉>> (The Consolations of Philosophy),會比較適合,主要的原因可能是作者以身為男性的角度去剖析「人生是痛苦的」這一大命題。德波頓沒有像其他勵志書的作者般,煽動讀者盲目地去追求「無痛的生活」。他強調,哲學的主要功能是提供智慧, 有如佛陀以般若來普渡眾生,舒解生活中因貪嗔癡而引起的痛苦。
在<<哲學的慰藉>>中,德波頓請來了他欣賞的六位哲人蘇格拉底、伊壁鳩魯、塞內加、蒙田、叔本華和尼采,就六個關於生活的問題,開壇講學。全書旨在宣揚一個訊息: 生活上的酸甜苦辣,上至先哲聖賢,下至販夫走卒,皆不能倖免,那我們該如何善用哲人的絮語來啟迪生活智慧,作照亮未知前路的風燈? 也許,我們能從德波頓作品的字裡行間,探索出人生真義的點滴。
寓哲學於生活,德波頓絕非先行者。杜蘭(Will Durant) 和寒哲(James Hammond) 等在這方面也作過不少的努力。哲學素有「學問之王」之稱。在古希臘時期,柏拉圖構想的共和國中的一國之君,非哲學家莫屬。歷史潮流一路走來,哲學就性質,內容,方法甚或研究對象而言,有如華山論劍﹐各有千秋。對於普羅大眾,面對著諸子百家,眾說紛紜,很自然地會產生一種難以言喻的無力感。甚麼經驗論者如洛克和休姆,或笛卡兒以數學和邏輯建構理性主義的思想體系等,無不教人望而生畏,敬而遠之。要把哲學普及化的任務,也就更形艱巨。
無可否認,要比較透徹地去認識哲學,或多或少要對西洋哲學史的發展及其context有基本的認識,當中也涉及對西洋文化和歷史的了解,在此不贅。德波頓無意把哲學以「小橋流水,亭台樓閣式」的包裝去推銷 ─ 他繞過了先哲的思想理論部分,以輕鬆跳脫的筆觸來重新審視前人的話語,從而引出可以幫助都市人度一切苦厄的處世智慧。
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書中提到的人生問題,對一般人來說,並不陌生。就如給朋輩排擠,給扔到不受歡迎之列;或工作上諸事不順,挫敗感應運而生;或初入職場,起薪點有待提高,但生活迫人,養車供樓逛街唱K,財政壓力,不勝負荷,漸生現金流淤塞之態,加上另一半在此時向你提出分手,簡直是晴天霹靂﹐痛不欲生。你心如刀割,鬼哭神嚎﹔內外交困,雪上加霜。是交上百年一遇的歹運了,而腕上的催運紫水晶手鍊,卻閃亮依舊。
還撐得住嗎? 到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尋求協助之前,不妨借你<<哲學的慰藉>>一讀。你會發現,快樂,是可以隨手拈來的。是老土的讓人快要吐的濫調,但伊壁鳩魯(Epicurus) 認為,生命誠可貴,友誼價更高。這位享樂主義者曾經說過:
“Before you eat or drink anything, consider carefully who you eat or drink with rather than what you eat or drink.”
是的。在話不投機之輩面前,美酒佳餚,也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反之,與三五知己暢聚,那怕以茶代酒,也有一飲而盡之清狂和痛快。總而言之,
"Of all the things that wisdom provides to help one live one's entire life in happiness, the greatest by far is the possession of friendship."
古代的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單就這一點來說,中西方的智慧,仿彿在浩瀚的宇宙中神交並產生共鳴。對伊壁鳩魯來說,真正的朋友無視一切世俗的規範,他們對自己的忠誠絕不因時間而有所動搖。宇宙蒼茫,能同途偶遇在這小小星球上,擦亮一點點的星火,縱使藍焰總有煙滅之時,但那閃亮過的花火,在時空的交錯的一剎,已成就了永恆。
那麼名利與權勢呢? 這些都不在伊壁鳩魯的快樂清單之列。至於其他幾位思想界的天皇巨星到底對人生有何真知灼見﹐則有待看官們親自向他們請益了。 探求生活智慧之路,從來離我們不遠。 It’s just there.
根據德波頓的自述,男讀者讀<<哲學的慰藉>> (The Consolations of Philosophy),會比較適合,主要的原因可能是作者以身為男性的角度去剖析「人生是痛苦的」這一大命題。德波頓沒有像其他勵志書的作者般,煽動讀者盲目地去追求「無痛的生活」。他強調,哲學的主要功能是提供智慧, 有如佛陀以般若來普渡眾生,舒解生活中因貪嗔癡而引起的痛苦。
在<<哲學的慰藉>>中,德波頓請來了他欣賞的六位哲人蘇格拉底、伊壁鳩魯、塞內加、蒙田、叔本華和尼采,就六個關於生活的問題,開壇講學。全書旨在宣揚一個訊息: 生活上的酸甜苦辣,上至先哲聖賢,下至販夫走卒,皆不能倖免,那我們該如何善用哲人的絮語來啟迪生活智慧,作照亮未知前路的風燈? 也許,我們能從德波頓作品的字裡行間,探索出人生真義的點滴。
寓哲學於生活,德波頓絕非先行者。杜蘭(Will Durant) 和寒哲(James Hammond) 等在這方面也作過不少的努力。哲學素有「學問之王」之稱。在古希臘時期,柏拉圖構想的共和國中的一國之君,非哲學家莫屬。歷史潮流一路走來,哲學就性質,內容,方法甚或研究對象而言,有如華山論劍﹐各有千秋。對於普羅大眾,面對著諸子百家,眾說紛紜,很自然地會產生一種難以言喻的無力感。甚麼經驗論者如洛克和休姆,或笛卡兒以數學和邏輯建構理性主義的思想體系等,無不教人望而生畏,敬而遠之。要把哲學普及化的任務,也就更形艱巨。
無可否認,要比較透徹地去認識哲學,或多或少要對西洋哲學史的發展及其context有基本的認識,當中也涉及對西洋文化和歷史的了解,在此不贅。德波頓無意把哲學以「小橋流水,亭台樓閣式」的包裝去推銷 ─ 他繞過了先哲的思想理論部分,以輕鬆跳脫的筆觸來重新審視前人的話語,從而引出可以幫助都市人度一切苦厄的處世智慧。
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書中提到的人生問題,對一般人來說,並不陌生。就如給朋輩排擠,給扔到不受歡迎之列;或工作上諸事不順,挫敗感應運而生;或初入職場,起薪點有待提高,但生活迫人,養車供樓逛街唱K,財政壓力,不勝負荷,漸生現金流淤塞之態,加上另一半在此時向你提出分手,簡直是晴天霹靂﹐痛不欲生。你心如刀割,鬼哭神嚎﹔內外交困,雪上加霜。是交上百年一遇的歹運了,而腕上的催運紫水晶手鍊,卻閃亮依舊。
還撐得住嗎? 到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尋求協助之前,不妨借你<<哲學的慰藉>>一讀。你會發現,快樂,是可以隨手拈來的。是老土的讓人快要吐的濫調,但伊壁鳩魯(Epicurus) 認為,生命誠可貴,友誼價更高。這位享樂主義者曾經說過:
“Before you eat or drink anything, consider carefully who you eat or drink with rather than what you eat or drink.”
是的。在話不投機之輩面前,美酒佳餚,也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反之,與三五知己暢聚,那怕以茶代酒,也有一飲而盡之清狂和痛快。總而言之,
"Of all the things that wisdom provides to help one live one's entire life in happiness, the greatest by far is the possession of friendship."
古代的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單就這一點來說,中西方的智慧,仿彿在浩瀚的宇宙中神交並產生共鳴。對伊壁鳩魯來說,真正的朋友無視一切世俗的規範,他們對自己的忠誠絕不因時間而有所動搖。宇宙蒼茫,能同途偶遇在這小小星球上,擦亮一點點的星火,縱使藍焰總有煙滅之時,但那閃亮過的花火,在時空的交錯的一剎,已成就了永恆。
那麼名利與權勢呢? 這些都不在伊壁鳩魯的快樂清單之列。至於其他幾位思想界的天皇巨星到底對人生有何真知灼見﹐則有待看官們親自向他們請益了。 探求生活智慧之路,從來離我們不遠。 It’s just there.
Thursday, June 14, 2007
蜂之谷 (The Hive)
在盛夏的季節裡﹐小賣部是體育課後一班小頑皮的天堂 - 在汽水機前爭先恐後﹐把大小不一的紙杯載滿了﹐一不小心﹐你推我碰﹐杯子翻了﹐汽水沒了﹐蜜蜂卻來了﹐好奇心驅使貪玩的小孩去親近這不速之客﹐指尖一伸﹐突來一陣刺痛﹐‘嘩’一聲的殺豬般慘叫﹐隨之而來的是渾身一陣麻軟﹐奇痛難當﹐同學們一見肥腫難分的小指頭﹐即報以熱烈的笑聲......一點點皮肉之苦﹐換來一段童年的回憶﹐還有對作者韋爾遜(Bee Wilson)的好奇: ‘許多人一見蜜蜂﹐必定倉惶逃脫﹐爭相閃避﹐是甚麼促使這位Bee姐姐寫一本關於蜜蜂的書?'
根據自我臆測﹐是韋爾遜欲一窺蜜蜂世界之奧妙﹐以及對蜜蜂有一種難以言喻之喜愛﹐單看此書的封面﹐就大有 ‘蜂兒鬧紙窗﹐蝶兒過粉牆‘之趣。再翻開書的第一頁﹐這位 ‘蜂迷’實來頭不少: 劍橋大學聖約翰書院歷史研究學人﹐多年來分別為英國的<<星期日郵報>>及<<新政治家>>撰寫飲食專欄﹐2004年更榮獲BBC第四電台頒發最佳飲食作家獎﹐還有英國廣播公司及經濟學人等傳媒對此書的溢美之言﹐一看完這份令人艷羨的‘履歷’﹐心想這必定是鬧著玩的一本好書﹐而且玩得非常認真。
身為飲食分子﹐韋爾遜大談蜜糖的飲食經。她認為﹐上等蜜糖﹐宜拌以乳酪嘗之﹐切忌以之製任何糕點﹐因烤烘之火候﹐實太難掌握﹔稍一過火﹐則前功盡廢﹐得不償失﹐實太浪費也。先緊記上述心法﹐再參照韋食神傳授各類西式糕點之食譜﹐方能近廚得食﹐一飽口腹之慾。
能獲得多個英國媒體垂青﹐打正旗號講飲講食﹐韋爾遜自有其一派獨門功夫。蜜糖的歷史﹐她如數家珍: 古希臘的思想家認為﹐蜜糖是供眾神享用之瓊漿玉液﹐當中百分之七十為糖份﹐百分之二十為水份﹐餘下的十個巴仙﹐是what makes honey honey﹐超過二百多種不同物質﹐蘊含著大自然與蜜蜂之間的奧秘﹐而蜜糖散發之馥﹐清而不膩﹐深得古希臘哲學家德莫克里特的喜愛﹐據韋爾遜所述﹐哲人老年一但精神不振﹐總會打開蜜糖陶罐﹐香氣隨之散逸﹐當即緩緩吸氣﹐大有醒腦提神﹐舒筋活胳之效。
除了豐富外國的飲食文化﹐蜜蜂與蜜糖﹐也為不少西方哲學家帶來了政治思想的靈感。‘人類是群體及政治的動物﹐既然蜂以群居﹐它們的世界也應該有政治的。’ 亞里士多德這童話式的妙論﹐給霍布斯(Thomas Hobbes)徹底反駁了﹐理由是蜜蜂缺乏人類的理性及嫉妒等特質﹐而為了針對人性之複雜﹐一個為處理衝突的政治制度才因此誕生。相反﹐在井然有序﹐各司其職的蜜蜂世界裡﹐自相殘殺﹐根本就沒可能。在君權神授的時代﹐許多思想家為了維護當時貴族世襲的政體﹐一廂情願兼不約而同地強調蜜蜂的‘忠誠’與‘團結’﹐藉此‘教育’國民 ‘忠君愛國’之重要。 這‘一言堂’式的思潮﹐到十八世紀初開始扭轉。在法國﹐許多支持共和理念的有識之士開始質疑‘蜂后’管理蜂群的認受性﹐並提出權力應為‘工蜂’所用之說。在十九世紀的歐洲﹐多份的報章都愛以蜂窩(Beehive)為名﹐讀者群皆以工人為主。
若相信輪迴之說﹐韋爾遜的前世﹐必定是一隻蜂后﹐在今生以人類的語言﹐從古希臘至歐洲的工業革命﹐啟發西方文明﹐創造出屬於人類的‘蜂之谷’。儒釋道之三位一體﹐曾劃破國破山河在的長空﹐閃爍出璀璨的中華文明﹐然後﹐夜幕下垂﹐遼闊的草原上﹐傳來一陣陣詭異的嗥叫聲﹐有人卻聽得津津樂道。
根據自我臆測﹐是韋爾遜欲一窺蜜蜂世界之奧妙﹐以及對蜜蜂有一種難以言喻之喜愛﹐單看此書的封面﹐就大有 ‘蜂兒鬧紙窗﹐蝶兒過粉牆‘之趣。再翻開書的第一頁﹐這位 ‘蜂迷’實來頭不少: 劍橋大學聖約翰書院歷史研究學人﹐多年來分別為英國的<<星期日郵報>>及<<新政治家>>撰寫飲食專欄﹐2004年更榮獲BBC第四電台頒發最佳飲食作家獎﹐還有英國廣播公司及經濟學人等傳媒對此書的溢美之言﹐一看完這份令人艷羨的‘履歷’﹐心想這必定是鬧著玩的一本好書﹐而且玩得非常認真。
身為飲食分子﹐韋爾遜大談蜜糖的飲食經。她認為﹐上等蜜糖﹐宜拌以乳酪嘗之﹐切忌以之製任何糕點﹐因烤烘之火候﹐實太難掌握﹔稍一過火﹐則前功盡廢﹐得不償失﹐實太浪費也。先緊記上述心法﹐再參照韋食神傳授各類西式糕點之食譜﹐方能近廚得食﹐一飽口腹之慾。
能獲得多個英國媒體垂青﹐打正旗號講飲講食﹐韋爾遜自有其一派獨門功夫。蜜糖的歷史﹐她如數家珍: 古希臘的思想家認為﹐蜜糖是供眾神享用之瓊漿玉液﹐當中百分之七十為糖份﹐百分之二十為水份﹐餘下的十個巴仙﹐是what makes honey honey﹐超過二百多種不同物質﹐蘊含著大自然與蜜蜂之間的奧秘﹐而蜜糖散發之馥﹐清而不膩﹐深得古希臘哲學家德莫克里特的喜愛﹐據韋爾遜所述﹐哲人老年一但精神不振﹐總會打開蜜糖陶罐﹐香氣隨之散逸﹐當即緩緩吸氣﹐大有醒腦提神﹐舒筋活胳之效。
除了豐富外國的飲食文化﹐蜜蜂與蜜糖﹐也為不少西方哲學家帶來了政治思想的靈感。‘人類是群體及政治的動物﹐既然蜂以群居﹐它們的世界也應該有政治的。’ 亞里士多德這童話式的妙論﹐給霍布斯(Thomas Hobbes)徹底反駁了﹐理由是蜜蜂缺乏人類的理性及嫉妒等特質﹐而為了針對人性之複雜﹐一個為處理衝突的政治制度才因此誕生。相反﹐在井然有序﹐各司其職的蜜蜂世界裡﹐自相殘殺﹐根本就沒可能。在君權神授的時代﹐許多思想家為了維護當時貴族世襲的政體﹐一廂情願兼不約而同地強調蜜蜂的‘忠誠’與‘團結’﹐藉此‘教育’國民 ‘忠君愛國’之重要。 這‘一言堂’式的思潮﹐到十八世紀初開始扭轉。在法國﹐許多支持共和理念的有識之士開始質疑‘蜂后’管理蜂群的認受性﹐並提出權力應為‘工蜂’所用之說。在十九世紀的歐洲﹐多份的報章都愛以蜂窩(Beehive)為名﹐讀者群皆以工人為主。
若相信輪迴之說﹐韋爾遜的前世﹐必定是一隻蜂后﹐在今生以人類的語言﹐從古希臘至歐洲的工業革命﹐啟發西方文明﹐創造出屬於人類的‘蜂之谷’。儒釋道之三位一體﹐曾劃破國破山河在的長空﹐閃爍出璀璨的中華文明﹐然後﹐夜幕下垂﹐遼闊的草原上﹐傳來一陣陣詭異的嗥叫聲﹐有人卻聽得津津樂道。
Monday, June 4, 2007
奧斯維辛(Auschwitz)
作者Steinbacher這本書於二零零五年出版﹐為紀念蘇聯紅軍解放奧斯維辛集中營六十周年。在納粹德國的魔爪下﹐一個波蘭的小城﹐慘遭法西斯的蹂躪﹐一列列鳴著汽笛的火車﹐載著成千上百萬的無辜平民﹐緩緩通往‘勞動讓你自由’的人間煉獄﹐在納粹黨衛軍首腦希姆萊等指揮之下﹐為人類文明現代史﹐烙下了慘絕人寰的印記﹐永世不滅。一個花甲子的年華﹐隨風飄逝﹐但往事並不如煙。
身為史家的作者認為﹐選擇奧斯維辛屠猶﹐除了是納粹德國為了所謂擴大其生存空間(Lebensraum)外﹐還要把這個城市重新‘德國化’﹐因為早在十三世紀末﹐德國人已經在奧斯維辛留下了足跡﹐希特勒在其一九二五年發表的<<我的奮鬥>> (Main Kampf) 中﹐曾明言東擴歐洲版圖﹐為的是重奪德國昔日所失去的領土﹐從此也決定了奧斯維辛往後坎坷的命途。數百年來﹐這個距克拉科夫西南約三十八公里的小城﹐因其獨有的地理位置﹐一直是歐洲其中一個商業中心﹐從十四世紀至十九世紀末﹐分別受過羅馬帝國﹐普魯士﹐奧地利及俄國統治﹐政局的幾番交迭﹐為奧斯維辛的歷史﹐添上了沉厚的歲月風霜。
根據史料記載﹐早於一四五七年﹐猶太人已經透過生活及營商等方式﹐走進了奧斯維辛的生命裡。 在這片土地上﹐猶太人曾經為奧斯維辛創造過經濟及文化上的成就﹐於猶太教的教徒而言﹐過去的奧斯維辛﹐是他們的耶路撒冷﹐往昔﹐猶太人曾在在這片土地上寫下一頁頁的輝煌歷史﹐至今﹐他們仍引以為傲。
時光若能倒流﹐試問哪一位猶太人的先祖﹐能夠預示其後人在二十世紀所經歷的悲慘命運? 一九三九年四月﹐希特勒單方面破壞了跟蘇聯簽署的互不侵犯條約﹐並於同年九月﹐閃電式攻陷波蘭﹐正式揭開歐戰的戰幔。一九四零年﹐希姆萊看中了奧斯維辛獨特的地理位置﹐殺人工廠的計劃遂正式展開。
本書作者採用了大量歷史資料﹐翔實地把奧斯維辛滅絕營的資料重組﹐理性客觀地把集中營的慘況重現讀者眼前﹐當中不少內容﹐可能引起讀者強烈不安﹐在此不便細表。閱畢全書﹐可能引發讀者深思兩個問題。一﹐納粹德國的種族滅絕計劃中﹐涉及大量科學知識的運用﹐超過五百間的大中小企業﹐響應納粹黨的號召﹐向集中營投放大量資金﹐提供殺人過程所需的各式設備﹐如焚化爐及毒氣室等﹐再配合大量土木工程師及科學精英的專業知識﹐所有參與者的目的只有一個: 如何提高滅絕營的營運效率﹐完善毒氣室及火化場焚屍的運作﹐從而有效地達到每天數以萬計的殺人指標? 令人懊惱而且心寒的是﹐這些視殺人純粹如工作的軍民﹐下班後回家如常享其天倫之樂﹐夜闌人靜處﹐細味著華格勒的樂章﹐德國人的絕對理性﹐何以能夠完全顛覆了人類認知範圍內的一切倫理道德規範? 不要忘記﹐科教若能興國﹐那末﹐史家又應如何拆解納粹德國走過的成魔之路?
如何正視歷史﹐相信是作者Steinbacher希望讀者反思的另一個問題。西方一直有歷史修正主義派的學者﹐極力為納粹德國在二戰時犯下的罪行辯護﹐英國歷史學者伊榮(David Irving)便是一例。書中提到﹐伊榮否認納粹在集中營屠猶﹐跟日本極右勢力企圖扭曲侵華史實的姿態﹐幾乎如出一轍。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始﹐伊榮已被德國政府拒絕入境﹔一九九八年﹐他控告企鵝出版社和美國歷史學家利斯特誹謗﹐最終敗訴﹐英國法院的裁決﹐認為伊榮是反猶的極端種族主義者﹐並斷定他為服膺其政治信仰﹐不惜操弄歷史證據﹐去年二月更在奧地利服刑十個月﹐罪名為‘否定納粹大屠殺’。
德國近年對其二戰的時候所犯下的罪行﹐從來直認不諱﹐德國政府沒有把責任全部推卸到希特勒的身上﹐反認為納粹德國的罪行滔天﹐全民皆有責任。在歷史巨人的巍峨身影下﹐德國人雙膝跪地﹐勇於面對過去的罪行及錯失﹐那麼三千年歲月山河的文明又如何? 南山何其悲,鬼雨灑空草﹐多少烈士英魂的哀號﹐十八年來﹐迴蕩不絕﹐民間的心雨傾盆而下﹐但當權者的耳朵﹐卻選擇聽不見。
身為史家的作者認為﹐選擇奧斯維辛屠猶﹐除了是納粹德國為了所謂擴大其生存空間(Lebensraum)外﹐還要把這個城市重新‘德國化’﹐因為早在十三世紀末﹐德國人已經在奧斯維辛留下了足跡﹐希特勒在其一九二五年發表的<<我的奮鬥>> (Main Kampf) 中﹐曾明言東擴歐洲版圖﹐為的是重奪德國昔日所失去的領土﹐從此也決定了奧斯維辛往後坎坷的命途。數百年來﹐這個距克拉科夫西南約三十八公里的小城﹐因其獨有的地理位置﹐一直是歐洲其中一個商業中心﹐從十四世紀至十九世紀末﹐分別受過羅馬帝國﹐普魯士﹐奧地利及俄國統治﹐政局的幾番交迭﹐為奧斯維辛的歷史﹐添上了沉厚的歲月風霜。
根據史料記載﹐早於一四五七年﹐猶太人已經透過生活及營商等方式﹐走進了奧斯維辛的生命裡。 在這片土地上﹐猶太人曾經為奧斯維辛創造過經濟及文化上的成就﹐於猶太教的教徒而言﹐過去的奧斯維辛﹐是他們的耶路撒冷﹐往昔﹐猶太人曾在在這片土地上寫下一頁頁的輝煌歷史﹐至今﹐他們仍引以為傲。
時光若能倒流﹐試問哪一位猶太人的先祖﹐能夠預示其後人在二十世紀所經歷的悲慘命運? 一九三九年四月﹐希特勒單方面破壞了跟蘇聯簽署的互不侵犯條約﹐並於同年九月﹐閃電式攻陷波蘭﹐正式揭開歐戰的戰幔。一九四零年﹐希姆萊看中了奧斯維辛獨特的地理位置﹐殺人工廠的計劃遂正式展開。
本書作者採用了大量歷史資料﹐翔實地把奧斯維辛滅絕營的資料重組﹐理性客觀地把集中營的慘況重現讀者眼前﹐當中不少內容﹐可能引起讀者強烈不安﹐在此不便細表。閱畢全書﹐可能引發讀者深思兩個問題。一﹐納粹德國的種族滅絕計劃中﹐涉及大量科學知識的運用﹐超過五百間的大中小企業﹐響應納粹黨的號召﹐向集中營投放大量資金﹐提供殺人過程所需的各式設備﹐如焚化爐及毒氣室等﹐再配合大量土木工程師及科學精英的專業知識﹐所有參與者的目的只有一個: 如何提高滅絕營的營運效率﹐完善毒氣室及火化場焚屍的運作﹐從而有效地達到每天數以萬計的殺人指標? 令人懊惱而且心寒的是﹐這些視殺人純粹如工作的軍民﹐下班後回家如常享其天倫之樂﹐夜闌人靜處﹐細味著華格勒的樂章﹐德國人的絕對理性﹐何以能夠完全顛覆了人類認知範圍內的一切倫理道德規範? 不要忘記﹐科教若能興國﹐那末﹐史家又應如何拆解納粹德國走過的成魔之路?
如何正視歷史﹐相信是作者Steinbacher希望讀者反思的另一個問題。西方一直有歷史修正主義派的學者﹐極力為納粹德國在二戰時犯下的罪行辯護﹐英國歷史學者伊榮(David Irving)便是一例。書中提到﹐伊榮否認納粹在集中營屠猶﹐跟日本極右勢力企圖扭曲侵華史實的姿態﹐幾乎如出一轍。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始﹐伊榮已被德國政府拒絕入境﹔一九九八年﹐他控告企鵝出版社和美國歷史學家利斯特誹謗﹐最終敗訴﹐英國法院的裁決﹐認為伊榮是反猶的極端種族主義者﹐並斷定他為服膺其政治信仰﹐不惜操弄歷史證據﹐去年二月更在奧地利服刑十個月﹐罪名為‘否定納粹大屠殺’。
德國近年對其二戰的時候所犯下的罪行﹐從來直認不諱﹐德國政府沒有把責任全部推卸到希特勒的身上﹐反認為納粹德國的罪行滔天﹐全民皆有責任。在歷史巨人的巍峨身影下﹐德國人雙膝跪地﹐勇於面對過去的罪行及錯失﹐那麼三千年歲月山河的文明又如何? 南山何其悲,鬼雨灑空草﹐多少烈士英魂的哀號﹐十八年來﹐迴蕩不絕﹐民間的心雨傾盆而下﹐但當權者的耳朵﹐卻選擇聽不見。
Saturday, June 2, 2007
東與西 (East & West)
彭定康在書的第一頁﹐開宗明義﹐表達立場: ‘<<東與西>>並非個人回憶錄’。抱懷疑的心態閱畢全書﹐發覺這位末代港督所言非虛﹐極其量是彭定康以亮麗的文筆﹐加上一對圓碌碌的西方魚眼睛﹐來欣賞東方文化萬花筒的大千雄奇。
彭定康無論是過去的‘千古罪人’﹐還是後來中南海的上賓﹐港澳人對他的認識﹐除了他有一位漂亮的千金彭雅思﹐而且作風親民﹐樂於走訪社區﹐一時興起﹐還可以左手握一杯熱騰騰的奶茶﹐右手拿一個香噴噴的蛋撻往嘴裡送。。。。。。除此以外﹐還有什麼? 適逢香港回歸和亞洲金融風暴爆發十周年﹐讀者若有興趣了解那位能言善辯﹐文采斐然的‘肥彭’﹐<<東與西>>絕對是不二之選。
不帶任何預設的政治立場﹐以理性的態度細閱此書﹐自然會輕鬆自在得多﹐因為彭定康所觸及的每一個話題﹐都可能刺痛頭腦容易發熱之士的神經﹐當中包括他對亞洲價值觀的觀點。 上世紀九十年代﹐亞洲價值觀的討論﹐盛極一時﹐擁護者七嘴八舌﹐對當中的涵義各自表述﹐但普遍認為 儒家提倡的家天下之說﹐如‘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集體主義精神﹐以及對學術和科技發展的追求﹐是這鍋‘政治文化大盆菜’應有的材料。當年﹐一眾亞洲地區國家﹐以星馬的反應最烈﹐認為亞洲人奉行已久的一套價值觀﹐不但為區內帶來經濟奇蹟﹐還成功抵抗西方價值觀的侵蝕。彭定康冷眼旁觀﹐提出多個疑問和個人意見﹐例如單以‘Asian Values’二字﹐就能一統亞洲多元且複雜之文化版圖? 只有威權政府才能帶來經濟成就嗎? 所謂亞洲價值觀﹐跟經濟增長有什麼必然關係? 政治高壓﹐如何能帶動國民生產總值節節上升?
全書另一吸引之處﹐是彭定康以前港督的身份﹐道出在港從政五年的喜怒哀樂﹐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回憶香港回歸前五年的部份﹐還把中英雙方磨拳擦掌﹐鬥智鬥力的過程﹐描寫得非常細緻﹐當中不少的英式幽默﹐令人忍悛不禁﹐也為那些有志報效國家之士﹐加添了一層文化濾色鏡。囿於 ‘有我’之境﹐仿明代萬歷年間東吳弄珠客評<<金瓶梅>>之見﹐可得出概論如下:
‘讀《東與西》開首百頁而對此中人物角色生憐憫心者﹐菩薩也﹔生畏懼心者﹐君子也﹔生歡喜心者﹐小人也﹔生效法心者﹐非禽獸也﹐實戇X耳。’ 人浮於事﹐於華人社會的政海泛舟﹐得先知先覺﹐以政治觸覺作羅盤﹐也難保一帆風順﹐出海前﹐多讀幾回<<資治通鑑>>和<<紅樓夢>>﹐略懂一些基本求生術﹐還要自求多福﹐方有望把發生海事意外的機率﹐盡量降到最低。
主權移交十周年﹐香港熱鬧如昔。 彭定康八年前撰寫此書的時候﹐對香港的前途審慎樂觀﹐兩大原因﹐使他相信‘香港明天更好’。 第一﹐香港信奉自由及開放等核心價值﹐不僅是這個城市繁榮安定的‘內燃機油’﹐長遠來說﹐更會成為亞洲其他國家的共同理念。第二﹐他相信中國對香港的期望﹐不只是經濟方面的成就﹐好好保存那宜興茶壺內的茶垢﹐或多或少﹐會符合中國的最高利益。 是的﹐回歸十年﹐馬照跑舞照跳﹐也應了林夕‘照買照賣樓花﹐處處有單位’的預言﹐只是旺角沒有給換上任何名字。然而皇后走了﹐知己一聲bye bye, 一切真的依舊漂亮? 滿天星斗﹐對的是一個湮遠的江湖﹐君不見回歸以來﹐泛道德的愚民革命﹐此起彼伏﹐言論及創作空間不復當年﹐在紫荊飄揚的旗幟上﹐<<今夜不設防> >的風采再現﹐當然就不敢奢望了。
是這位末代港督的水晶球失靈嗎? 其實﹐在東與西的政治博弈裡﹐沒有勝負之分﹐只要文化之別。一場跨世紀的文化牌局﹐雙方手中的那一張底牌﹐將註定是一個千古不破之謎﹐政海閱歷之深如彭定康﹐也在<<東與西>>的字裡行間﹐留下一串串對文化差異不解之問號: ‘I always refer to “Peking”, not “Beijing”. This is not an insult. It is because there is a word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for China’s capital.’ ‘面子’這回事﹐彭定康可能永遠都不能透徹明白。
彭定康無論是過去的‘千古罪人’﹐還是後來中南海的上賓﹐港澳人對他的認識﹐除了他有一位漂亮的千金彭雅思﹐而且作風親民﹐樂於走訪社區﹐一時興起﹐還可以左手握一杯熱騰騰的奶茶﹐右手拿一個香噴噴的蛋撻往嘴裡送。。。。。。除此以外﹐還有什麼? 適逢香港回歸和亞洲金融風暴爆發十周年﹐讀者若有興趣了解那位能言善辯﹐文采斐然的‘肥彭’﹐<<東與西>>絕對是不二之選。
不帶任何預設的政治立場﹐以理性的態度細閱此書﹐自然會輕鬆自在得多﹐因為彭定康所觸及的每一個話題﹐都可能刺痛頭腦容易發熱之士的神經﹐當中包括他對亞洲價值觀的觀點。 上世紀九十年代﹐亞洲價值觀的討論﹐盛極一時﹐擁護者七嘴八舌﹐對當中的涵義各自表述﹐但普遍認為 儒家提倡的家天下之說﹐如‘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集體主義精神﹐以及對學術和科技發展的追求﹐是這鍋‘政治文化大盆菜’應有的材料。當年﹐一眾亞洲地區國家﹐以星馬的反應最烈﹐認為亞洲人奉行已久的一套價值觀﹐不但為區內帶來經濟奇蹟﹐還成功抵抗西方價值觀的侵蝕。彭定康冷眼旁觀﹐提出多個疑問和個人意見﹐例如單以‘Asian Values’二字﹐就能一統亞洲多元且複雜之文化版圖? 只有威權政府才能帶來經濟成就嗎? 所謂亞洲價值觀﹐跟經濟增長有什麼必然關係? 政治高壓﹐如何能帶動國民生產總值節節上升?
全書另一吸引之處﹐是彭定康以前港督的身份﹐道出在港從政五年的喜怒哀樂﹐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回憶香港回歸前五年的部份﹐還把中英雙方磨拳擦掌﹐鬥智鬥力的過程﹐描寫得非常細緻﹐當中不少的英式幽默﹐令人忍悛不禁﹐也為那些有志報效國家之士﹐加添了一層文化濾色鏡。囿於 ‘有我’之境﹐仿明代萬歷年間東吳弄珠客評<<金瓶梅>>之見﹐可得出概論如下:
‘讀《東與西》開首百頁而對此中人物角色生憐憫心者﹐菩薩也﹔生畏懼心者﹐君子也﹔生歡喜心者﹐小人也﹔生效法心者﹐非禽獸也﹐實戇X耳。’ 人浮於事﹐於華人社會的政海泛舟﹐得先知先覺﹐以政治觸覺作羅盤﹐也難保一帆風順﹐出海前﹐多讀幾回<<資治通鑑>>和<<紅樓夢>>﹐略懂一些基本求生術﹐還要自求多福﹐方有望把發生海事意外的機率﹐盡量降到最低。
主權移交十周年﹐香港熱鬧如昔。 彭定康八年前撰寫此書的時候﹐對香港的前途審慎樂觀﹐兩大原因﹐使他相信‘香港明天更好’。 第一﹐香港信奉自由及開放等核心價值﹐不僅是這個城市繁榮安定的‘內燃機油’﹐長遠來說﹐更會成為亞洲其他國家的共同理念。第二﹐他相信中國對香港的期望﹐不只是經濟方面的成就﹐好好保存那宜興茶壺內的茶垢﹐或多或少﹐會符合中國的最高利益。 是的﹐回歸十年﹐馬照跑舞照跳﹐也應了林夕‘照買照賣樓花﹐處處有單位’的預言﹐只是旺角沒有給換上任何名字。然而皇后走了﹐知己一聲bye bye, 一切真的依舊漂亮? 滿天星斗﹐對的是一個湮遠的江湖﹐君不見回歸以來﹐泛道德的愚民革命﹐此起彼伏﹐言論及創作空間不復當年﹐在紫荊飄揚的旗幟上﹐<<今夜不設防> >的風采再現﹐當然就不敢奢望了。
是這位末代港督的水晶球失靈嗎? 其實﹐在東與西的政治博弈裡﹐沒有勝負之分﹐只要文化之別。一場跨世紀的文化牌局﹐雙方手中的那一張底牌﹐將註定是一個千古不破之謎﹐政海閱歷之深如彭定康﹐也在<<東與西>>的字裡行間﹐留下一串串對文化差異不解之問號: ‘I always refer to “Peking”, not “Beijing”. This is not an insult. It is because there is a word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for China’s capital.’ ‘面子’這回事﹐彭定康可能永遠都不能透徹明白。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