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y 5, 2007

一個反邏輯的世界(Crimes Against Logic)

五月﹐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月份。先有納粹德國宣佈無條件投降六十二周年﹐再有濠鏡的一場勞動節風雲﹐為全城帶來一陣狂風驟雨。民間近年來多次發出了黑色暴雨警告訊號﹐但不見當局有何治本的防風措施應對。 單靠一套老掉了牙的政治修辭﹐已經很難抵擋山雨欲來的明流暗湧﹐畢竟那套屬於咸豐年代的紙糊裝潢用了那麼久﹐是時候換一套外國名廠不銹鋼鋁窗﹐保證耐用持久﹐下次刮風﹐也不用那麼狼狽。

懷特(Jamie Whyte)這一件舶來品'Crimes Against Logic'﹐ 道出了很多生活上常見的邏輯謬誤﹐當中以政客﹐新聞界及商界人士犯錯的機會最多。書中提供大量日常生活及時事的例子﹐來描繪當下邏輯謬誤充斥之現象﹐有些懷特筆下的案例﹐更讓人有似曾相識的感覺﹐例如一部名導之電影公映﹐慕名者因導演之盛名﹐管他這次的電影語言運用是否屬水準之作﹐準會為叫好而叫好﹐而提出不同意見的你﹐會迅即給邊緣化﹐再配以冷嘲熱諷: '你這麼了不起﹐為何不自己去拍一部比他更好的電影出來?' 情況也類似你到一間享負盛名的餐廳用膳後﹐道出食品質素﹐室內氣氛以及侍應生服務態度不如大眾口碑﹐而往往遭人白眼﹐並質疑閣下成為餐飲業鉅子之本事﹐然後惡言相向﹐譴責你何德何能? 凡此種種現象﹐懷特統稱為盲目訴諸於權威之謬誤﹐或所謂‘閉嘴症候群’。

懷特亦精於解政治修辭之碼﹐為求活學活用﹐僅以‘事件’發生後官府之首次回應為例。就修辭包裝而言﹐祖國風味之政治邏輯噗鼻而來﹐先讓人感到無比親切﹐再有內容方面的情感衝擊﹐先把遊行的確切的訴求擱在一邊﹐隻字不提﹐繼而再含糊其辭﹐‘個別人士’定義不清﹐‘政治目的’為何也未加詳述﹐再就前高官涉查一事﹐引出有‘某種勢力’欲借‘事件’打擊政府威信之結論﹐一招鬼影變幻球﹐稍一不留神﹐準要給特府一個黃金機會﹐來個全壘打。

在政海浮沉而真有洞見者﹐上述特府的虛晃三招﹐全屬意料之內﹐反對聲音﹐實不必太煞有介事。套用所謂各大五十大板論﹐有一點確實不用置疑﹐且看過去七年多以來﹐小城逐漸與國際接軌﹐尤其在思考進路上﹐確實跟西方近年的新聞界有不謀而合之處。懷特以四年前美國攻打伊拉克為例﹐指當時輿論百花齊放﹐認定布殊為老父圓夢有之﹐掠奪伊拉克的石油有之﹐為盟友以色列鏟除敵人亦有之﹐總而言之﹐記者的目的只有一個﹐即試圖以布殊‘立心不良’之假設性動機﹐立下‘美國出兵伊拉克乃錯誤決定’之論。有人反駁﹐認為非常時期﹐傳媒同仇敵愾﹐理所當然。果真如此?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曾出版過一本針對此等言論之好書﹐質疑是否所謂一旦國家進入戰爭狀態﹐傳媒就要喪失其一貫的編採的獨立性﹐有空再跟讀者介紹。

不要太高估現在部分西方傳媒的能力。既然布殊出兵前之動機純粹基於揣測﹐那又如何能夠充分解釋其行動是否恰當?此等反邏輯條件反射﹐於鄰埠也屢見不鮮﹐以殺警案為例﹐辯方律師仗義之舉﹐啟動了坊間的‘動機猜測機制’﹐當中的流言婓語﹐以一句廣府話作結﹐乃: ‘佢地唔收錢都肯﹐邊有咁好死?’﹐實變相乃一種民間的白色恐怖。

懷特這一劑良藥﹐內附之其中一段英文說明可堪細味: "How better can you refute an opinion or theory than by showing it to be inconsistent with something well known to be true?" 七年多了。一路走來﹐是非黑白為何﹐民間自有公論﹐豈容金權扭曲? 身處於混沌時代﹐ 詭辯之風有如一場瘟疫﹐全城為了防患於未然﹐應及早服用懷特健靈定驚散﹐對調理思維管道﹐確有功效。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