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世界的愛書人﹐不可能錯過戴蒙(Jared Diamond)這個大名。自成名作<<第三黑猩猩>>(The Third Chimpanzee)推出以來﹐戴蒙的每本著作﹐書迷皆引頸以待﹐近作'Collapse'之引人入勝﹐絕不亞於其任何前作。戴蒙的才學識見﹐曾引起一位西方評書人如此懷疑: ‘戴蒙﹐或許是一眾科學精英欲以匿名形式著書立說的集體筆名而已。’事實當然並非如此。
一看書名副題﹐精神一振: ‘社會如何選擇存亡。’畫龍點睛處﹐在於‘選擇’二字。文明之興衰﹐不是汰弱留強的森林定律嗎? 難道一種文明﹐會有意識地自甘步向崩塌之路嗎?戴蒙選題這一奇著﹐先收先聲奪人之效﹐再看內容﹐其研究範圍既深且廣﹐驗證嚴謹﹐立論創新﹐加上史詩式的篇幅﹐直教讀者瞠目結舌﹐幾千年的文明之旅﹐由戴蒙作嚮導﹐思路幾度迴轉﹐心神難免時有疲憊﹐卻又不忍就此掩卷﹐如此好書﹐近年在英語書壇﹐也並不常見。
英語世界的鴻儒對古文明之興趣﹐幾近著迷(obsession)程度。阿特蘭蒂斯是否曾經存在? 遺跡又在何處?近百慕達三角洲﹐還是地中海一帶?最為西方學界好奇的是這些遠古高度先進文明究竟如何沒落?是純粹天災﹐還是人禍?是始料不及﹐還是早有先兆?身為兩屆科學書獎(The Science Book Prize)的得主﹐戴蒙亟欲追尋的﹐是如何從自然科學﹐生態學以及社會學的角度﹐摸索一個可望而未必可即的答案。
戴蒙對一國文明衰敗的分析﹐主要基於五大方面: 一﹐環境破壞。砍伐樹木以公頃計﹐嚴重影響天然資源可再生的機會。二﹐氣候轉變﹐三﹐外敵入侵﹐四﹐與睦鄰的商業關係﹐五﹐社會對環境問題之反應為何。戴蒙認為這一點對文明是否得以傳承至為關鍵。不同國家對環境變化所衍生的問題有不一樣的應對措施﹐他以日本為例﹐並指出政府的森林管理策略﹐比復活島的來得有效﹐為日本創造了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契機。
他認為﹐一切謎底﹐可從瑪雅文化盛衰這個可能的謎面開始。
當一個遠古文明踏入新世紀﹐卻苦無足夠智慧去應對一些歷史上從未遇過的事情﹐也未能以理性科學的態度環視全局﹐單憑民粹式革命口號構想二十一世紀的強國夢﹐以全人類的生存權作賭注﹐戴蒙認為此舉未免冒險﹐及早審時度勢﹐權衡各方利弊﹐將治本的環保政策放於經濟發展之上﹐才有望將潛在的生態危機有效控制。大量墾荒伐木﹐導致水土流失﹐引發貌似天災實為人禍的各大工業強國及發展中國家﹐不妨洗耳恭聽戴蒙對何謂‘可持續發展’的真知灼見。他以世界工廠為例﹐指一方水土曾山明水秀﹐物種豐富﹐可謂得天獨厚﹐奈何資源管理頻頻失當﹐一套環保教育觀也未曾成形﹐卻由連年創造經濟神話﹐日排放量以噸計的二氧化碳﹐以及無數工業廢料釋出的有毒化合物﹐自然而然地成了過度工業生產的副產物﹐而所謂的‘中產階級’﹐經濟收入趕上了﹐汽車需求激增﹐公民社會卻苦未成形﹐價值觀嚴重跟國際脫軌﹐一國未來之生存空間正逐步收窄......戴蒙對三千年文明的忠言繁多﹐未能盡錄﹐在此不贅﹐也免得進一步傷害了脆弱的民族感情。全球化將國與國之間的距離拉近﹐天涯若比鄰﹐新世紀的人類切身感受﹐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作為地球村的一員﹐改善國際形象的黃金機會﹐請好好把握。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