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pril 10, 2007

民主化 (Democratization -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近年﹐作為口號式的吶喊﹐‘民主’變得即食而且廉價﹐街頭巷尾﹐上至三姑六婆﹐下至中產專業人士達官貴人﹐對民主皆有不同之解讀﹐但恐怕都流於片面﹐並未觸及更根本的深層次問題 --- 民主並非民主化﹐後者回答‘為什麼民主政制會產生’ 之問題﹐而前者則解釋支持民主政制運作的條件﹐是故有充份的客觀條件去行民主制度之因﹐並不一定帶來民主之果。

民主化乃一個政治體制轉化之過程﹐透過不同的方式與途徑﹐以建設並鞏固一個負責及有認受性的政府為終極目標﹐而公民權利之延伸﹐有助創造一個民主社會﹐權力應如何分配﹐也成了民主化的討論課題之一。‘民主’二字﹐多少商賈權貴﹐聞之色變﹐惟恐普選一朝登門造訪﹐一夜之間﹐政治譁變﹐社運分子掌權﹐革命之帷幕一開﹐河水井水﹐最重要血濃於水﹔窮一生辛苦'wear' 水﹐終生事業﹐到頭來卻付諸流水﹐正因這類思慌分子之存在﹐是故若干年前﹐鄰埠一商界鉅子﹐曾聲言街頭拓士當選立會之時﹐乃其老兄撤資曳甲之日。言猶在耳﹐實教人哭笑不得。

此等精神妄想症患者﹐亟待Jean Grugel為其探頭把脈一番﹐免得病入膏肓﹐失救事小﹐思慌病毒傳播社區事大。 作者用上了全書約一半的篇幅﹐闡述民主化跟國家﹐公民社會及全球化的密切關係﹐而民主化之過程﹐乃旨在以憲政作基石﹐透過選舉及政黨政治等和平手段﹐由公民行使其應享權利如投票權﹐建設一個自由民主之社會。在一個熱愛和諧﹐喜歡發達﹐堅守理性﹐作風務實﹐民主制度運作條件成熟之社會﹐能選上左右兩極之狂徒出任特府要職的機會率﹐大概跟一次中3T連環加獨贏再搭六合彩頭獎之可能性相若。稍有留意世界時事的讀者不難發現﹐法國的勒龐(Jean-Marie Le Pen) 以近八十之齡﹐領導其成立的極右國家前線黨(National Front)﹐五次出戰總統選舉﹐皆敗北而回﹐由此可略見一個成熟的民主政體﹐激情但不失理性的法蘭西選民﹐通常拒偏鋒政客於千里之外﹐讓他們無聲黑白。

一九九一年﹐學者亨廷頓(Samuel P.Huntington)就民主化之議題﹐提出浪潮之說(The Wave Theory)﹐一直為學界熱烈討論。亨氏認為﹐民主化之過程主要分三個階段﹐頭翻巨浪於十九世紀初掀起﹐民主政體之冒起﹐如雨後春筍﹐至一九三零年漸息。逾一個多世紀的歷史洪流﹐自由民主之艦﹐受到反資本主義的炮火連番重擊﹐尤以法西斯主義火力最猛。從一九二六年到一九四二年間﹐極權獨裁之魔爪﹐向意大利﹐德國﹐阿根廷及個別東歐國家大舉肆虐﹐其對西班牙及葡萄牙影響之巨﹐一直延續至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二戰後﹐以英美為首的盟軍﹐急於重整全球秩序﹐而戰後的非殖化﹐也擴大了全球民主化的版圖﹐此乃民主化之第二浪潮﹔而第三波則始於一九七四年的葡萄牙政變﹐而到了八十年代﹐蘇聯因解體而引發的東歐變天結束了舊冷戰﹐而一眾南美洲國家及亞洲國家如台灣及南韓也趕上了民主化的歷史潮流。

亨廷頓之民主化理論﹐多年來引起學界爭議﹐Grugel嘗試以大歷史之角度﹐審視並指出亨氏理論的盲點所在﹐例如Grugel認為亨廷頓所認識的民主﹐只局限於一國的選舉是否廉潔﹐選區的獨立性為何﹐政黨政治是否存在﹐以及公民自由狀況等方面﹔而亨廷頓對民主化一浪接一浪之因果關係也沒作充份說明﹐並假設全球化的出現﹐已足夠解釋世界民主化浪潮之興起。Grugel質疑﹐亨廷頓側重全球化所謂對推動民主化的正面作用﹐卻忽略了一個全球化的市場是否進一步深化了獨裁政府的統治權﹐也低估了一個公民社會各階層的互動﹐會如何影響該國家或城市的民主化進程。

一個社會之演變﹐需要付出代價。流血革命已非常的OUT﹐自我增值﹐環抱知識大觀園﹐以求啟迪民智﹐則好玩有趣得多。要是天天喊普選﹐給政客耍弄﹐倒不如自己犧牲一個星期天的燈紅酒綠﹐賦閒在家﹐泡壺好茶﹐品茗Grugel的文字﹐思考一下民主化如何能令世界變得更美好﹐更有生命。

Friday, April 6, 2007

太陽系的第二火球即將誕生!

如果還沒看<<絕望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的話﹐或買或借﹐請趕快去看。你無須認同戈爾對於環保的各項觀點﹐也不必以諸心之論﹐過度揣測這位前美國副總統的政治野心﹐看完了這部片﹐若或多或少﹐提高了閣下的環保意識﹐再加以教育下一代的話﹐則君於蒼生﹐憐惜有加﹔慈悲之心﹐日月可昭﹐在此先順祝炒樓炒股﹐‘紅’運當頭﹐事事順心。

言歸正傳。作為地球村的一分子﹐每個人都有保護地球的責任﹐那怕你不願盲從美帝國戈爾的號召﹐也請響應鄰埠紅姑的呼籲﹐從今天起﹐為下一代著想﹐正視環保問題﹐減少污染和浪費。 在此先申報利益: 筆者並非任何全球氣候變化小組的發言人﹐如有半句謊言﹐必遭天譴。

如果你以為全球暖化是癡人說夢﹐那麼請問閣下在剛過去的農曆新年﹐是穿上了綿襖﹐還是薄身上陣去拜年? 又請問有否覺得在過去十年﹐暖的日子總比冷的日子多? 不少朋友發現﹐八月購買的夏季至IN新裝﹐到了十二月﹐下身的涼粉可以照賣﹐上身的鬆糕卻可以留待來年再蒸。 全球暖化﹐是二十一世紀人類的重大課題﹐危機已迫在眉睫﹐若全球的主要工業國繼續每天排放數以噸計的二氧化碳﹐因環境污染而打亂了生態平衡的話﹐水浸港澳的眼眉﹐也就絕非天方夜譚了。

今年四月初﹐一眾來自世界各地的科學家﹐雲集比利時的一個國際氣候變化會議﹐會後的總結認為﹐地球加速升溫﹐已觸動了危險警報﹐而會上亦公佈過去六年來的研究報告結果﹐斷定了全球暖化﹐是過去半個世紀各國造成的溫室效應所致。會上的專家警告﹐各主要工業國要立即大幅減少百分之七十到八十的廢氣量﹐才有望控制日益嚴重的氣候變化問題。當然﹐有人質疑這次會議的機構受政客操控﹐會議的結果不夠客觀﹐也不認同溫室效應乃導致全球氣候變化的元凶。人言言殊﹐乃言論自由的可愛之處﹐ 要反對的聲音不致淪為嘈音﹐則必先以理服眾﹐反對的論據要充分﹐否則有欠公允。

歐盟身先士卒﹐於二零零五年推出一項專門針對廢氣排放的貿易方案(Emission Trading Scheme)﹐作為歐洲現行處理氣候問題的主要措施﹐每個參與該項計劃的國家﹐都要遵守國際分配計劃 (National Allocation Plan﹐ 簡稱NAP)﹐擬定大型生產設施﹐工廠及主要排污點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的上限。為恪守承諾﹐主動降低排放量是其中一個選擇﹐去購買其他一些環保意識較高的大型生產商的剩餘廢氣配額﹐也是NAP允許的另一選項。長遠而言﹐歐盟希望籍著分階段的環保計劃﹐逐步收緊排放廢氣量的限額﹐以最終達致其綠色歐洲的目標。

奈何NAP的誕生幾近兩年﹐成效不彰﹐其中一個原因﹐是廢氣配額的上限釐定得過於寬鬆﹐參與國根本無須費任何吹灰之力﹐就已經自動完成計劃的要求。另一個原因﹐則可能源於一個字﹐trade。根據歐盟的環保政策﹐二氧化碳變成一種可買可賣的貨品﹐從自由經濟的角度來看﹐貨品的供求﹐由市場決定﹐當一部分的歐盟成員國身體力行﹐自動減低廢氣排放量﹐又因對廢氣限額制定得太寬鬆﹐導致廢氣配額在市場上的供應猛增﹐而雖然其他經濟至上的國家﹐對廢氣的需求甚殷﹐也樂於大舉收購成千上萬噸的二氧化碳﹐但廢氣市場﹐始終供過於求﹐最終導致二氧化碳的價格﹐由二零零六年每公噸十歐羅的價格﹐大幅降至今年三月每公噸一點二歐羅的價位﹐整個計劃對各歐盟成員國的約束力﹐也就蕩然無存。

全球的非政府組織﹐猛烈批評歐盟的所謂環保政策﹐而英國的演藝界亦發起'Global Cool'的運動﹐以‘消滅’二氧化碳排放額為目的﹐收購二氧化碳排放額﹐以求推高配額價格為手段﹐去抗衡全球暖化。支持者如付出二十元英鎊﹐Global Cool就會用當中的十英鎊去購買廢氣﹐成效如何﹐暫不得而知﹐但任憑這些環保之‘星’如何動員全歐洲加入其行列﹐也無法改變現行方案的結構性問題。歐盟委員會後知後覺﹐近期才開始對部分未有提交NAP的成員國採取懲罰措施﹐反應之快﹐令人嘆服。

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環保並非沖一個泡麵那麼簡單﹐尤其對各大工業國來說﹐減低排污量﹐即變相放慢生產效率﹐經濟民生﹐事關重大﹐美國事先張揚﹐堅拒<<京都協議>>﹐而澳洲近年經濟向好﹐能源出口量屢創新高﹐今年亦首次榮登全球人均排放二氧化碳量最多的國家。總理霍華德每一談及環保政策﹐例必顧左右而言他﹐再附帶什麼‘恪守<<京都協議>>勢必拖慢經濟發展’之類的弔詭之論﹐並認為全球主要工業國對於減排廢氣方面﹐態度行動各異﹐澳洲若在協議書上簽字﹐將有損國家的經濟利益。

簽署<<京都協議>>是否必然拖慢經濟增長﹐有待學者研究﹐但美國和澳洲這兩個國家﹐公然在全球大吹環保之風的大氣候之下﹐大唱遵守協議書的反調﹐當然有其論據。有熟悉環保經濟的專家認為﹐協議的各種規定﹐無助於改善溫室氣體排放的問題﹐而且遵守協定的成本﹐遠遠超於其實質的環保效益﹔一眾信奉福利經濟主義的學者提出的哥本哈根共識(Copenhagen Consensus)進一步質疑協議的成效﹐認為若完全實行有關規定﹐全球每年要花費近一千四百億美元﹐才能拖延全球暖化的影響約六年之久。

無論如何﹐全球氣候急變﹐切身感受﹐遠勝任何會議報告的任何結果。以澳洲為例﹐反對黨工黨質疑現任政府對改善環保問題的誠意﹐並力促澳洲開拓新能源﹐如致力研究如何善用太陽能﹐以減少對柴油及天然氣的依賴。而氣候變化帶來長年乾旱﹐全國水塘平均不足百分之三十的儲水量﹐個別州份﹐更是低處未算低。為了‘撲水’﹐政府已有計劃大幅度運用污水處理的技術去解決水源問題﹐並向國民發出呼籲﹐如淋浴時間少哼兩句歌﹐或嚴限花園草坪的灑水日數及時間﹐以求盡量舒緩缺水之患。電視台亦製作節目﹐走訪尋常百姓家﹐提供環保家居小秘訣﹐如善用自然光﹐換上省電燈泡﹐自備購物袋等﹐為自己描繪綠色生活之美。

地球還有救嗎? 最近﹐歐洲天文學家發現一個條件最接近地球的星體﹐一顆代號Gliese 581的紅矮星﹐再次讓人類發一場往外太空移民的星際美夢。一人有一個夢想﹐不要怕﹐只要信﹐看地球人迄今破壞生態環境的速度之劇﹐程度之烈﹐如果這個星球還能倖存一個光年﹐也依舊晶瑩剔透﹐沒變火球的話﹐那麼﹐向銀河系殖民的計劃﹐則一定不是假大空!